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编者按】2024年12月31日出版的《CHINA DAILY》,以《University students cruise into higher education》(《高校研究生登上科考船 开启沉浸式海洋课堂》)为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最大最先进之一的科考船--“东方红3”上开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突出五育并举,在学生心中播种蓝色种子,引领更多学生,包括非涉海专业的学生,一起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增强全民海洋观意识。该课程始于2020年,从最初面向本校学生扩展到驻地省内高校,到2024年面向全国高校,受到学生们的热捧。原文如下:Imagine having classes while cruising the open sea. For a select group of students from across China, this unique experience is becoming a reality.They are embarking on a one-of-a-kind educational voyage, not on
    2024/12/31
  •   202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肩负着谋海济国、向海图强的使命担当,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提出“文氏风浪谱”“超浅海风暴潮理论”,改变了近海工程规范和数值预报长期依赖外国理论的局面;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研发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预测预估模型,完成了未来500年以上的气候预估;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业“鱼、虾、贝、藻、海珍品”5次浪潮,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构建国际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发起研制并设计了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实现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级突破;建立国际首个海洋特征糖库,联合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国际海洋
    2024/12/30
  • 《人民政协报》2024年12月27日第8版  今年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在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社员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主委方奇志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她深有感触,“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以学术研究为志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文院士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座精神灯塔,他的一生是海大人‘崇尚学术、谋海济国’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九三学社社员邵明英作了《耕海踏浪谱华章——追忆文圣常院士》主题宣讲。  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社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就做好海洋教育科研工作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海洋生态是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我感恩母校培养,将矢志科研,为海洋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贡献微薄之力。”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韩笑天说道。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世民补充道:“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我将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答好‘蓝色’基础题。”  “当今众多领域的前沿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撑,我将
    2024/12/27
  •   12月22日,2024 智能视听大会在青岛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周春在访谈时表示,智能视听技术与海洋科技结合点越来越多,现在可以直接基于卫星遥感图像,或者海洋预报图像,进行视频生成,实现海洋环境变化可视化。新闻链接:【人民网】周春:智能视听让海洋环境变化可视化
    2024/12/27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4日第3版  本报讯(记者刘淼)晚餐时,当“东方红3”科考船上的大厨将生日蛋糕推到南开大学研一学生贾茹面前时,她倍感意外和温暖。“从登船信息中得知有学生过生日,我们今早特意去买的奶油,现烤的蛋糕。常年出海,船上有人过生日,大家总是一起庆祝。”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科考船实验室主任宋振杰说。  平生第一次登船出海,贾茹这两天一直被温暖和震撼环绕。一周前,她抢到中国海洋大学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12月17日,贾茹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的65名师生登上中国海洋大学的“东方红3”科考船,开启两天一夜的海上课堂。  “海洋是温室效应的‘背锅侠’……”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朝晖以“海洋科学与人类文明”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述探索海洋科学知识;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付欣以“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为主题宣讲海洋强国战略……  “这堂课在我们心底播下了蓝色的种子。”贾茹说。  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科考船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程始
    2024/12/27
  • 【编者按】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创新领域的多个团队和个人回信,指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千锤百炼,在高温环境中将钢锭压塑成型,为制造大国重器提供助力;深入调研,搜集工业设计系统使用需求,研发集成、高效、精准的工业设计平台;向海图强,加速相关领域科技攻关,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逐梦蓝天,自主研发飞行计划系统,实现航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在总书记回信精神鼓舞下,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矢志攻关、奋勇向前,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就,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稳步向前。  日前,本报记者回访2024年收到总书记回信的4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听他们讲述自己立足岗位、奋力创新的新故事新进展,感受创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5日8版要闻奋力破解蓝色密码王师“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  当听到国际专家评价“这是迄今最综合的贝类基因组数据库,在未来所有种类软体动物组学项目中将被广泛使用”,我和团队成员心情久久
    2024/12/25
  •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12月25日5版海洋  今年,多场风暴潮,使我国多地发生海水倒灌现象,次数远超近十年同期水平。10月下旬,在渤海沿岸,1米左右的异常增水持续时间超过20小时,不少居民房屋被淹;11月17日,浙江宁波、舟山多地出现海水倒灌;11月18日,广东汕尾陆丰多地发生海水倒灌;11月19日,广西北海市区多条街道出现海水倒灌......“风暴潮”这一海洋灾害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人们的重视。  在我国海洋学界,有一位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风暴潮,培养海洋人才,为国家防灾减灾服务的科学家,他就是我国风暴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环境海洋学学位点的主要创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冯士筰。  我国的风暴潮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冯士筰是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关于“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的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风暴潮数值预报产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风暴潮理论及其预报方法的专著《风暴潮导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入海”之路  青年
    2024/12/25
  •   今年11月初,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从广州正式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 40年前的11月,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开启了我国的探极之路。 40个春夏秋冬,极地工作者从未停歇探索和奋斗的脚步:从对两极一无所知,到7座极地考察站拔地而起;从人力肩扛,到船、站、车、飞机机械化立体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我国高校首艘具备极地破冰能力的“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完成了改造升级,成为了全球技术领先的极地科考船。 极地考察一路走来,我国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值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3名极地考察亲历者,从他们的讲述中,一窥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 ●南方日报记者 段江含 李秀婷 策划:何雪峰 1.理想之地 在“最后的海洋”旁建站 不同于起步阶段连破冰船都没有,如今南极考察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今年初,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建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考察站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焘曾带领团队完成了其地下基础建设任务。他说,秦岭站建设标准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位置。 当北半球慢慢步入寒冬时,南极洲便开始了短暂的夏季。 科考队往往从中国的冬日起航,当科考船跨越
    2024/12/17
  • 2024年12月10日第9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当前,全球冲突的表现形式既体现在实体层面,也凸显在文化层面,西方国家日益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青少年是其重要目标群体。基于此,思政课须进一步优化叙事体系,充分发挥抵制错误思潮的功能。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必须更加敢为、善为、有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打造集政治、思想、学术、专业于一体的思政“金课”,自觉抵制、驳斥国内外错误言论和思潮,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价值塑造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授课中,应做到“四个彰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024/12/11
  • 2024年12月2日《经济日报》6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空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依存关系日益密切。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旨在促进陆地与海洋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陆海资源的优势互补。陆海协同发展包括产业发展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和政策支持协同等方面。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陆海协同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经贸、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一批跨区域合作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完善,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支持。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陆海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建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港口群,港口货物吞吐量和
    2024/12/02
  • 【编者按】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希望学校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11月2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光明视野”版以“逐梦深蓝,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邀请五位海洋科研与教育工作者,讲述他们逐梦深蓝,为海洋强国攻关不止、诲人不倦的故事。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毛相朝教授讲述了他和同事们以建设“海上粮仓”为己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之路。现转发该文章,以飨读者。2024年11月2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光明视野”版培养人才,建设“海上粮仓”讲述人: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毛相朝  2010年,我进入中国海洋大学,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以建设“海上粮仓”为己任,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打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批批胸怀蓝色梦想的优秀海洋人才从海大出发,奔向“深蓝”。  海大是一所“海味”十足的
    2024/11/28
  •   【编者按】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CCTV13)《新闻1+1》节目直播连线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文胜教授,就近期南方出现的海水倒灌现象,从形成机理、后果、影响以及预警、防范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解读。视频如下:新闻链接:【央视新闻】CCTV13《新闻1+1》又现海水倒灌,怎么办?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