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新闻来源:2024年10月6日【闪电新闻】政能量|奋进之路·挺进深蓝
    2024/10/10
  •   【编者按】2024年8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开展“向海图强、勇担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篇章”专题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新型智库作用,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山东考察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展开深入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服务海洋高质量新发展格局”为题专版刊发在2024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内容如下:调动村民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性◇许志华 李淑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方向。山东省多举措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典型的公共品,村民的直接参与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反馈环境整治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应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内驱力,增强整治工作的科学民主性,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2024/10/08
  •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9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在崂山校区举行建校100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学校百年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以及学校庆祝建校100周年工作筹备情况和主要活动安排。青岛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姜剑超,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发布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卢光志主持发布会。中央、省、市级27家新闻媒体代表参加发布会。
    2024/09/27
  • 中国新地标 胶州湾第二隧道:世界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道路隧道
    2024/09/27
  • 今年暑期,中国海洋大学开展以“谋海济国,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红色传承”“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人才等综合优势,把知识与服务送到乡村振兴一线。   中国海洋大学省派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燕窝村第一书记贾林自驻村以来,成为连接中国海洋大学和蒙阴县的纽带,先后接待并指导中国海洋大学10支实践队伍深入燕窝村开展调研实践。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基层治理,多途径助力燕窝村全面振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年学子的实干和担当。
    2024/09/19
  •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2日电(记者 王聿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11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2024年8月30日,“深海一号”船水手董玉泉、张迪、宋思亮、王萌萌(从左至右)进行挂缆作业,将完成下潜的“蛟龙号”回收至“深海一号”船甲板。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本次下潜的亮点是开展深海羽流絮凝实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旭光表示,深海海底布满结核和沉积物,当潜水器、深海矿车等装备在海底作业时,会引发烟雾状的深海羽流,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我们自主研发了羽流抑制装置,通过喷洒以藻类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加速深海颗粒物的絮凝和沉降,减少对深海的环境扰动。”  潜航员傅文韬说:“我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3次实验,喷洒絮凝剂后羽流絮凝形成大颗粒的絮团,并在数分钟后沉降至海底。对比以往的下潜作业,对海底环境的观测效果有了不少改善。”  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当天的羽流絮凝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
    2024/09/12
  • 今天(9月6日)的教育强国“我”想说,跟随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勤禹,一起登上国之重器“东方红3”科考船,感受“海上行走的思政课”。
    2024/09/11
  • 【编者按】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大学观察”版,以《树立大食物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题,对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发挥海洋食品特色学科优势,强化科技小院建设,在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持续赋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第3版 大学观察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与位于黄海之滨的中国海洋大学相距1000多公里,却因一条鱼、一座“小院”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步石室乡,烂柯山巍然耸立,乌溪江水碧绿澄澈。绿水青山孕育出好鲟鱼,当地鲟鱼产业蓬勃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为推动当地鲟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始,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建设鲟鱼科技小院。专家教授和青年大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09/10
  • 【编者按】2024年9月9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资源报》专版刊发《耕海牧渔 问粮沧海——中国海洋大学“蓝色科技小院”探索与实践》,文中阐述中国海洋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教育报国、谋海济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学校发挥科技优势,科研人员扎根海水养殖一线,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渔民增收致富,先后获得10余项国家科技奖励,培养了以麦康森、宋微波、包振民、薛长湖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深刻诠释了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精神内涵。全文内容如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勉励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涉农高校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热情与决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024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
    2024/09/09
  •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国内首档科学家演讲电视科普栏目《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2024年9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锋民教授受邀担任科普嘉宾,向观众讲述“微”害无穷的微塑料。点击大图观看节目视频:新闻链接:【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李锋民:“微”害无穷的微塑料
    2024/09/09
  • 8月23日,“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艾庆辉表示,中国深远海养殖相对欧洲国家起步较晚,但进展非常快,并且优势明显。(记者 李宇凡)
    2024/09/04
  •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既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