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2025年1月22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版  发展海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中国海洋大学区域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深蓝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扎实开展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深蓝渔业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助力政府决策  2021年12月,“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深蓝渔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韩立民担任首席专家。三年来,课题组20多位成员深入山东、江苏、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进行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众多渔业企业、海洋牧场和渔业管理部门,了解我国深蓝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调研数据,课题组撰写了20多份研究专报,其中14份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2年,研究团队提报的“黄海冷水团深远海养殖开发进展及发展建议”和“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趋势分析和几点建议”等被农业农村部采纳。2023年,团队提报的“关于加快培育深远海旅游新业态的建议”获山东省政府主要领
    2025/01/24
  • 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回信引起了中国海洋大学师生的热议,不少师生表示,要奋力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论文写在蓝色国土上。牢记殷殷嘱托,勇担青春使命 @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书记 张欣泉 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亲切回信,吹响了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海大有为”时代答卷的新号角。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原文,我深刻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学校突出成就和重要贡献的高度肯定,对学校师生校友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作为学校思政工作主力军,中国海大共青团必将牢记嘱托,奋进新程。 一是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常态化开展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扎实开展“矢志蓝色梦想,勇担青春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追逐蓝色梦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在“蓝色粮
    2025/01/24
  •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1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37部精品力作精彩亮相,全景式呈现中国经济奋进新征程、创新向未来的生动实践。  总台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分为“向新而行”“向深而进”“向美而生”三大篇章。“向新而行”篇章推出10部力作。“向深而进”篇章发布了11部作品。“向美而生”篇章发布了16档精品节目。  在本次发布的精品节目片单中,总台财经频道纪录片《耕海记》、经济之声融媒体节目《蔚蓝新机》,展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历史成就和未来机遇。蔚蓝国土,新机无限,如何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经济之声记者专访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垒。记者:您对我国海洋经济当前的发展势头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看?王垒: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势头强劲、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传统海洋产业加速转型、新兴海洋产业活力迸发,海洋数智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海洋外贸态势巩固向好。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海洋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记者:特别是在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新能源这些领域,都有比较亮眼的数据
    2025/01/20
  •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海洋大学坚持引才育才,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巩固和提升世界重要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5年1月1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教科文新闻”版,以《中国海洋大学:强师入“海”来 强教上层楼》为题,对学校坚持“引育留用”并举,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助力一流大学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2025年1月1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教科文新闻”版  “截至目前,包振民院士团队已培育了8个扇贝新品种,累计推广养殖1000余万亩,曾经的珍贵海鲜变成了大众菜品……”  走进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史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赫崇本、海洋药物学家管华诗、中国“蓝色种业”带头人包振民等一位位“大先生”勇立潮头、谋海济国的事迹令人心生敬仰。海大教师们以他们为榜样,扎根海大这片沃土,立德树人、勇攀高峰。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引育一流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为建设教育强国
    2025/01/20
  • 【编者按】中国海洋大学坚持“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2025年1月14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大学观察”版以“这门通识课,叫好又叫座”为题,对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邢磊教授负责的通识课“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中国科学报》 (2025-01-14 第3版 大学观察)  “这门课的‘沙滩寻宝’实践活动让我看到海洋地球物理人的智慧,使我切身体会到了探索地球的乐趣”“作为一名文科生,地球物理原本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受益良多”“强烈建议学弟、学妹选修这门课,在学习中认识海洋、认识地球”……又逢学期末,在中国海洋大学通识课“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的结课仪式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上课的收获和感悟。  “在海洋中给地球做CT”这门通识课于2020年秋季学期开课,至今已连续开设9个学期、共18个班次,有1000余名学生选修此课程。作为一门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开设5年来,这门课之所以“叫好又叫座”,令学生频频点赞,
    2025/01/15
  •   1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37部精品力作精彩亮相,全景式呈现中国经济奋进新征程、创新向未来的生动实践。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丁向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汪鸿雁、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等嘉宾共同发布精品节目片单。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应邀出席发布活动,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节目片单中创新作为被反复提起的关键词,令他印象深刻,海洋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方向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也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海洋作为片单中一个重要的板块,海洋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是靠创新。比方说在海水淡化、深远海养殖这些方面,从资源的开发到海洋的旅游,未来都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闻链接:【CCTV2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总台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
    2025/01/14
  • 《中国青年报》2025年1月6日 6版【编者按】2025年已至,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新的期待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发起“我的2025年关键词”调研,2196名受访者票选出10个关键词——成长、独立、奋斗、初心、包容、感恩、活力、平安、创新、机遇。这些关键词是他们对2025年的无限期待,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新青年满怀激情,蓄势待发。  本版特邀10位青年,分享他们2025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的新期待。他们的期待,既关乎个人成长,也着眼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新青年必将奏响一曲激昂的青春之歌。感恩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21级本科生 陈荧楠  初中时期,我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幸而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帮助。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更在我心中埋下了感恩与回馈的种子。那段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也让我坚定了通过努力去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信念。  当我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成功从云南巍山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后,便积极投身于各类支教活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那架与孩子们之间
    2025/01/07
  • 《大众日报》(2025年1月3日 2版要闻)  去年12月,在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成立大会上,青岛国信制药有限公司与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签约,开启了海洋一类创新药BG136的临床二期新阶段。  新年前夕,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记者见到了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  “制药很难,是一个万里挑一的过程,一万种化合物中能出一种药就不错了,能进入临床阶段的就更少了。”于广利告诉记者,“目前,全球仅有16个海洋药物上市,其中2个诞生于青岛并在国内上市。”BG136有望成为第三个。“临床一期验证了药品的安全性,而临床二期则是验证药品的有效性,找到合适的给药周期和给药剂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就像万里长征,到了爬雪山过草地‘最吃劲’的时候!”于广利说。  BG136在国际上首次将来自海藻的糖类药物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从南极海茸中提取的倍他葡聚糖与免疫细胞表面糖受体结合,可以靶向激活机体先天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激活人体的先天免疫来抗肿瘤,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最早采用香菇多
    2025/01/07
  • 《科技日报》(2025年1月3日 8版文化)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题写的院训。这8个字也是他耕海踏浪、丹心报国的真实写照。  1946年,在赴美国进修的航船上,文圣常发现自己乘坐的上万吨轮船在海浪的作用下像一片树叶一样摇摆。他灵光一闪,能否把海浪的能量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呢?从那时起,他的研究方向从机械工程转向了海浪研究。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研究海浪的场所,他先后辗转于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直至1953年,在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邀请下,他抵达青岛,进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学系,从此开启了搏浪弄潮、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  20世纪60年代,文圣常提出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并在涌浪研究中提出了“涌浪谱”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圣常参与了近岸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他所提出的海浪计算方法被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册《海港水文》中。这项工作结束了我国在港口建设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
    2025/01/06
  • 【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记录着亿万个你我的足迹。这些看似普通的奋斗故事,赋予平凡生活以不平凡的意义,铺展开来,就是气象万千、生机勃发的中国。回首,是携手走过的来路;向前,有无限辽阔的未来。2025,我们继续一路同行。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宜良:“2024年,我们共同致力于构建我国海水鱼类精准营养需求的数据库,我们的项目荣获了水产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闻链接:【人民日报】新年贺词里的“你我”
    2025/01/02
  • 《大众日报》(2025年1月2日5版时事)  2024年11月14日晚7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行知楼的开放空间里座无虚席,崇本学院2024年招生宣讲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21级海洋科学(拔尖)专业的本科生李海治用人生中很多个“第一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在崇本学院3年多来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第一次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第一次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第一次和团队成员熬夜备赛“挑战杯”终获金奖……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最高奖———南极奖的获得者,李海治即将跟随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为心中的蓝色梦想再添几分光彩。这些不同寻常而又富有挑战的经历正是从他入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开始的。  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崇本学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深厚家国情怀和宽广国际视野,能够应对未来海洋领域挑战和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逐渐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崇本经验和海大范式。  一流学科优势  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始终走
    2025/01/02
  • 《经济日报》2024年12月31日 10智库版【编者按】船舶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造船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技术创新、产能规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12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推动船舶等运输工具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持续实施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世界造船中心转移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我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如何?王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从水力木船、风力帆船到钢铁船舶、巨型邮轮,造船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而且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海上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  现代造船业发源于欧洲,19世纪末,英国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船舶,拥有世界50%以上的船队,是全球最早的造船业中心。到20世纪中叶,日本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船舶制造技术革新,积极承接欧美造船业产业转移,大幅提升造船产能,逐步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国。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通过政策支持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