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今年暑期,中国海洋大学开展以“谋海济国,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红色传承”“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人才等综合优势,把知识与服务送到乡村振兴一线。   中国海洋大学省派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燕窝村第一书记贾林自驻村以来,成为连接中国海洋大学和蒙阴县的纽带,先后接待并指导中国海洋大学10支实践队伍深入燕窝村开展调研实践。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基层治理,多途径助力燕窝村全面振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年学子的实干和担当。
    2024/09/19
  •   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2日电(记者 王聿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11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2024年8月30日,“深海一号”船水手董玉泉、张迪、宋思亮、王萌萌(从左至右)进行挂缆作业,将完成下潜的“蛟龙号”回收至“深海一号”船甲板。新华社记者 王聿昊 摄  本次下潜的亮点是开展深海羽流絮凝实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旭光表示,深海海底布满结核和沉积物,当潜水器、深海矿车等装备在海底作业时,会引发烟雾状的深海羽流,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我们自主研发了羽流抑制装置,通过喷洒以藻类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加速深海颗粒物的絮凝和沉降,减少对深海的环境扰动。”  潜航员傅文韬说:“我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了3次实验,喷洒絮凝剂后羽流絮凝形成大颗粒的絮团,并在数分钟后沉降至海底。对比以往的下潜作业,对海底环境的观测效果有了不少改善。”  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当天的羽流絮凝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
    2024/09/12
  • 今天(9月6日)的教育强国“我”想说,跟随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勤禹,一起登上国之重器“东方红3”科考船,感受“海上行走的思政课”。
    2024/09/11
  • 【编者按】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大学观察”版,以《树立大食物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题,对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发挥海洋食品特色学科优势,强化科技小院建设,在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持续赋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第3版 大学观察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与位于黄海之滨的中国海洋大学相距1000多公里,却因一条鱼、一座“小院”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步石室乡,烂柯山巍然耸立,乌溪江水碧绿澄澈。绿水青山孕育出好鲟鱼,当地鲟鱼产业蓬勃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为推动当地鲟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始,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建设鲟鱼科技小院。专家教授和青年大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09/10
  • 【编者按】2024年9月9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资源报》专版刊发《耕海牧渔 问粮沧海——中国海洋大学“蓝色科技小院”探索与实践》,文中阐述中国海洋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教育报国、谋海济国,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学校发挥科技优势,科研人员扎根海水养殖一线,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渔民增收致富,先后获得10余项国家科技奖励,培养了以麦康森、宋微波、包振民、薛长湖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深刻诠释了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精神内涵。全文内容如下: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勉励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涉农高校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热情与决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024年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
    2024/09/09
  •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推出国内首档科学家演讲电视科普栏目《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2024年9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锋民教授受邀担任科普嘉宾,向观众讲述“微”害无穷的微塑料。点击大图观看节目视频:新闻链接:【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李锋民:“微”害无穷的微塑料
    2024/09/09
  • 8月23日,“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艾庆辉表示,中国深远海养殖相对欧洲国家起步较晚,但进展非常快,并且优势明显。(记者 李宇凡)
    2024/09/04
  •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既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4/09/04
  •   【编者按】8月27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青岛》播出。青岛是一座现实中的童话之城,因海而生,以岛为名,啤酒和海鲜是这座城市的代言。青岛是中国完全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建设的典型城市,以颜值闻名于世,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透过央视的镜头,人们可以看见青岛百余年变迁,以及这座传统与摩登交融之城的发展。片中介绍了坐落在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教育起点的现代大学。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其前身创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是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教育起点的现代大学。  中国在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方面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其在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持续突破和创新。水产科学正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  胡碧洋:我的博士课题就是研究牡蛎外壳颜色的,需要在很多参数上做优化,长得既快又大,然后外观还漂亮,而且还越来越好吃。  胡碧洋:(给其母亲打电话)我刚刚做完实验,挺顺利的,你原来在水产馆也做实验吗?  胡碧洋的母亲:是的,我们原来是每天上午上课,下
    2024/08/28
  • 中国海洋大学培养当代大学生海洋强国的信念和决心。《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海洋科考调查技能认知,展示先进的科研设备、并开设相关思政课程,让学生们深度体验“海上调查”。
    2024/08/19
  •   【编者按】8月1日至7日,58名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齐聚北戴河。他们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暂别繁重工作,休假一周。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在北戴河休假的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他表示:“海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未来10年,李华军将继续瞄准海洋装备产业与技术发展,潜心钻研,矢志奋斗。相关报道发表在2024年8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内容如下:  充盈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理念,饱含着“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深情,那份持续多年的关怀,再次如约而至,拥抱北戴河。  8月1日至7日,58名来自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代表齐聚北戴河。他们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暂别繁重工作,休假一周。  渤海之滨,清风吹拂,休憩之地成了凝聚智慧之所。围绕今年休假“爱国奋斗”的主题,专家们畅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时代命题。奔腾不息的波涛声,传递着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殷切关爱;白浪排空的渤海湾,见证着矢志创新、敢为人先、爱国奉献的壮志雄心。关怀深似海  海潮连绵、繁花竞妍
    2024/08/18
  • 连日来,山东、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界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热潮。大家一致认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深入研究阐释、积极宣传宣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社科力量。
    202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