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金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今年的全家福算是凑齐了。”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婧轻轻地把5张身穿学位服的毕业生单人照插进相册,然后在照片旁边写上每个人的姓名、专业和年级。今年,她有1名博士和4名硕士毕业。相册旁放着几页稿纸,首页上端居中写着四个字——家风家训。每年毕业季,她都会为毕业的学生讲授“最后一课”,今年“最后一课”的主题正是“家风家训”。  “聆听了张老师的‘最后一课’,感觉她的话还在耳畔回响。”提及导师的“最后一课”,海洋化学专业2024届博士毕业生沈秋岑还沉浸其中。张婧(右三)与5名毕业生合影。中国海洋大学供图连续为六届毕业生讲“最后一课”  今年的“最后一课”,张婧与5名毕业生分享了《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阅读感悟。她结合工作和生活体会解读了书中语句,并谆谆告诫大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遇到迷茫不知所措时,那就脚踏实地,干好当下事,坚持本心;要心怀最大善意在荆棘中穿行,用正面言行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和带动子女乃至身边人。”  “我曾多次听过张老师的‘最后一课’,但在自己毕业前夕再听,自然别有一番感受。”本科四年、研
    2024/07/15
  •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破解全球海洋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7月13日的《光明日报》刊发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董跃的文章《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文如下: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之一,对人类永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保护与治理赤字。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海洋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海洋生态环境危机,以及如何均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巨大挑战。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介绍中国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理念,全面阐述中国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展示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实际行动,全面分享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和经验,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破解全球海洋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智
    2024/07/13
  •   【编者按】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对海洋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2024年7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生态版”以“16年,种下2万多亩‘海底草原’”为题对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与团队成员,16年矢志蔚蓝,潜心在黄渤海修复养护海草床,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温带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科研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同时配发了张沛东教授署名文章“我们为什么要到海底‘种草’?”。现全文转发如下。天鹅湖海域的海草  背上氧气瓶、戴好潜水镜,张沛东深吸一口气,身子一跃,“扑通”钻进了水里。  随着身体的下潜,水下的景象映入眼帘:海草随波摇曳,一簇簇、一团团,向远处延展;拨开草细细瞧,底下“宝贝”真不少,海螺、蟹、贝……张沛东拿着防水纸,观察一番,记下海草最新生长状况。  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共同形成广袤柔软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天鹅湖,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与团队成员用16年时间,在海底种植海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从何切入?  潜心调查,弄清楚海草的生长特性  2008年冬天,张沛东与同事
    2024/07/08
  • 【深瞳工作室出品】采写:本报记者 宋迎迎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  7月1日清晨,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与往常一样,走进位于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办公室,查看海洋创新药研发进度表。  今年85岁的管华诗,致力于海洋药物研发40余年。2016年,他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为目标,以创制海洋新药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有序的开发。  “蓝色药库”指海洋中孕育的药用资源。其总量十分丰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生物医药资源。目前,我国“蓝色药库”计划在研新药开发和布局项目达40余个。在全球已上市的16种海洋创新药物中,有两种由我国研发。  为什么要打造“蓝色药库”?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有哪些困难?如何提高海洋创新药物研发速度?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蓝色宝库: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海洋被誉为治疗疾病的“宝库”。早在古代,世界上很多民族便把海洋生物制成药品来治病。例如,罗马人把魟鱼的倒刺用于治疗牙疼,日本人用河鲀毒素作祛痛剂。  我国是最早使用海洋生物制药的国家之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
    2024/07/04
  •   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不仅承载着生命的诞生,也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食物资源。中国作为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可养殖的海域超120万平方公里。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养殖种类达到300种以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无数的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一望无际的大海变成让人心向往之的蓝色粮仓。什么是蓝色粮仓?蓝色粮仓又如何在丰富着我们的中国饭碗?  6月18日,《对话》现场迎来了几位将渔业挺进了深远海的代表性嘉宾:  他们是:  陈 丹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尉 岩 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蔡春有 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首席专家  宋贤成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  “蓝色粮仓”是什么?  韩立民:蓝色粮仓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是相对于陆地的绿色粮仓而言的,地球71%被海水所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因此我们依托海洋所生产的各种生物产品称之为蓝色粮仓。蓝色粮仓是以海鱼和海洋为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开
    2024/07/04
  • 本栏摄影 韩 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继“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于今年4月在青岛举行返航开放日活动、向市民开放参观后,7月3日至4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以下简称“雪龙2”号)、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号破冰调查船(以下简称“极地”船)同时停靠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向公众开放参观。三艘极地科考“大国重器”先后来到青岛,彰显了青岛作为我国主要海洋科考城市、极地科考城市的地位。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4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岛海洋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青岛力量举足轻重。记者采访了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极地考察队员,并登上“雪龙2”号、“极地”船,发掘我国极地考察之“变”。  极地科考装备迈向现代化、专业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在南北极地区持续开展科学考察,首先必须要有能在极地水域安全航行的船只。  40年前,1984年11月,我国开启首次南极考察;25年前,1999年7月,我国正式组织了首次北极考察。经过40年奋进,我国以极地考察破冰船为代表的科考装备不断入列,实
    2024/07/04
  • 【编者按】近日,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班25名同学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毕业。作为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强基班”,学校、学院都给予高度重视,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为快速建立起适合强基计划学生的教学培养体系,包振民院士亲自担任班主任,在课程设置、政策制定、精神引领、科研指导、学习生活等方面亲自过问和参与研究制定或指导。四年时光转瞬即逝,海大园见证了这一班集体的成长,在包振民院士的带领下,他们也探索出了一条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6月26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刊发了题为“‘院士班主任’的毕业班会”的专题文章,对学校探索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进行了报道。现转发全文如下。2024年6月7日,参加毕业班会的师生合影留念。  6月7日清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开车早早来到学校,随车还带了一箱水果。穿着崭新的衬衣,头发梳理得整齐,他高兴地说:“今天是个大日子,衣着容貌一定要得体大方、干净整齐……”  包振民口中的大日子,是他担任班主任的海洋生命学院2020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班的学生即将本科毕业,今天他要给学生开一
    2024/06/26
  •   【编者按】6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何沛东副教授在《光明日报》第14版“文史哲周刊•理论•史学”版发表题为《中国传统航海计程方法的演进》的理论文章。何沛东副教授梳理了主要以“月”“日”“潮”“更”“里”计程的中国传统航海计程方法体系及其演进历程,认为此方法体系不仅是千余年来中国航海技术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在海洋探索中的非凡智慧和务实品格。全文如下:  随着人类航海活动范围的拓展,航程计算也成为必要的工作。在近现代船舶计程仪广泛应用之前,中国海域已经流传着一套主要以“日”“月”“潮”“更”“里”为单位的传统航海计程方法,为旧时中国航海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20世纪60年代,向达先生整理《两种海道针经》时提出“中国古代航海上计算里程的单位是更”的观点,之后学界对于“更”的讨论逐渐增多,期间也会提及以“日”“月”“里”等计程的史实(如朱鉴秋:《海上计程单位和深度单位》,《航海》1981年第1期;周志明:《中国古代“行船更数”考》,《古代文明》2009年第2期),近年来学界对于以“潮”计程的解析(何沛东:《试析中国古代的航海计程单位“潮”
    2024/06/24
  • 【编者按】6月22日,CCTV1《新闻联播》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系列专题中报道了我国沿海省份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海洋资源,创新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像对待生命一样守护碧海蓝天。其中,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曙光,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我们要践行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推动海洋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报道如下:插视频
    2024/06/23
  •   【编者按】6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经济”版以整版报道了青岛勇立潮头,不断探索创新,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的发展故事。其中,在“海岸与城市”系列专题中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打造“蓝色药库”,在海洋药物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在“文化流淌”专题中刊发了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系马树华教授的文章《激发海洋活力 续谱明珠华章》,阐述了青岛这座充满活力的海岸城市,与海洋紧密携手并进的典范。内容如下:看向深海,打造“蓝色药库”  藻酸双酯钠片、甘糖酯片、甘露特钠胶囊……走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安静的科研小楼,大厅显眼处摆放着各类瓶装、盒装的海洋药品。  “藻酸双酯钠片在1985年上市,是我国开发上市的第一种现代海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治疗。甘露特钠胶囊在2019年获批有条件上市,可用于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在展示台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全才为记者介绍,“目前,国际公认的海洋创新药物上市了16种,这两种药物就是其中之二,都是从管华诗院士团队
    2024/06/19
  • 中新网青岛6月13日电(胡耀杰 王禹)“推动蓝色转型,建设蓝色粮仓,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是贯彻落实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举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在出席12日举行的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上如是说。  当日,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举行。多位海洋领域有关院士专家相聚“蓝色粮仓”高端论坛,为发展海洋渔业凝聚智慧和力量。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依海而生,向海图强,更是发展“蓝色粮仓”的题中之义。崔利锋在致辞中指出,未来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主要途径和增量将主要来自水产养殖。“近年来中国水产养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但未来也面临发展空间受限等困难和问题。”  针对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作学术报告时表示,在陆域和近海养殖空间趋紧的情况下,蕴含广大潜力的深远海养殖是建设“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他提出,“蓝色粮仓”挺进深远海最重要的是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两个链条。  “要从产业链上游的苗种繁育、饲料研发,到中游的养殖设施与装备设计,再到下游的产品加工进行创新,并建设深远海养殖的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