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1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37部精品力作精彩亮相,全景式呈现中国经济奋进新征程、创新向未来的生动实践。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丁向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汪鸿雁、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等嘉宾共同发布精品节目片单。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应邀出席发布活动,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布的节目片单中创新作为被反复提起的关键词,令他印象深刻,海洋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方向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也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海洋作为片单中一个重要的板块,海洋经济这些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是靠创新。比方说在海水淡化、深远海养殖这些方面,从资源的开发到海洋的旅游,未来都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闻链接:【CCTV2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总台财经节目中心2025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
    2025/01/14
  • 《中国青年报》2025年1月6日 6版【编者按】2025年已至,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新的期待呢?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发起“我的2025年关键词”调研,2196名受访者票选出10个关键词——成长、独立、奋斗、初心、包容、感恩、活力、平安、创新、机遇。这些关键词是他们对2025年的无限期待,站在新年的起点上,新青年满怀激情,蓄势待发。  本版特邀10位青年,分享他们2025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领域的新期待。他们的期待,既关乎个人成长,也着眼于社会发展,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新青年必将奏响一曲激昂的青春之歌。感恩  中国海洋大学 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2021级本科生 陈荧楠  初中时期,我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幸而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帮助。他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帮助我完成了学业,更在我心中埋下了感恩与回馈的种子。那段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也让我坚定了通过努力去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信念。  当我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成功从云南巍山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后,便积极投身于各类支教活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将爱心传递下去。那架与孩子们之间
    2025/01/07
  • 《大众日报》(2025年1月3日 2版要闻)  去年12月,在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成立大会上,青岛国信制药有限公司与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签约,开启了海洋一类创新药BG136的临床二期新阶段。  新年前夕,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记者见到了BG136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  “制药很难,是一个万里挑一的过程,一万种化合物中能出一种药就不错了,能进入临床阶段的就更少了。”于广利告诉记者,“目前,全球仅有16个海洋药物上市,其中2个诞生于青岛并在国内上市。”BG136有望成为第三个。“临床一期验证了药品的安全性,而临床二期则是验证药品的有效性,找到合适的给药周期和给药剂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就像万里长征,到了爬雪山过草地‘最吃劲’的时候!”于广利说。  BG136在国际上首次将来自海藻的糖类药物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从南极海茸中提取的倍他葡聚糖与免疫细胞表面糖受体结合,可以靶向激活机体先天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激活人体的先天免疫来抗肿瘤,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最早采用香菇多
    2025/01/07
  • 《科技日报》(2025年1月3日 8版文化)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题写的院训。这8个字也是他耕海踏浪、丹心报国的真实写照。  1946年,在赴美国进修的航船上,文圣常发现自己乘坐的上万吨轮船在海浪的作用下像一片树叶一样摇摆。他灵光一闪,能否把海浪的能量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呢?从那时起,他的研究方向从机械工程转向了海浪研究。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研究海浪的场所,他先后辗转于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直至1953年,在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邀请下,他抵达青岛,进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学系,从此开启了搏浪弄潮、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  20世纪60年代,文圣常提出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并在涌浪研究中提出了“涌浪谱”的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圣常参与了近岸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他所提出的海浪计算方法被列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水文》的第一册《海港水文》中。这项工作结束了我国在港口建设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
    2025/01/06
  • 【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记录着亿万个你我的足迹。这些看似普通的奋斗故事,赋予平凡生活以不平凡的意义,铺展开来,就是气象万千、生机勃发的中国。回首,是携手走过的来路;向前,有无限辽阔的未来。2025,我们继续一路同行。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宜良:“2024年,我们共同致力于构建我国海水鱼类精准营养需求的数据库,我们的项目荣获了水产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闻链接:【人民日报】新年贺词里的“你我”
    2025/01/02
  • 《大众日报》(2025年1月2日5版时事)  2024年11月14日晚7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行知楼的开放空间里座无虚席,崇本学院2024年招生宣讲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21级海洋科学(拔尖)专业的本科生李海治用人生中很多个“第一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他在崇本学院3年多来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第一次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第一次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第一次和团队成员熬夜备赛“挑战杯”终获金奖……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最高奖———南极奖的获得者,李海治即将跟随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为心中的蓝色梦想再添几分光彩。这些不同寻常而又富有挑战的经历正是从他入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开始的。  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崇本学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的综合优势,以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深厚家国情怀和宽广国际视野,能够应对未来海洋领域挑战和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逐渐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崇本经验和海大范式。  一流学科优势  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始终走
    2025/01/02
  • 《经济日报》2024年12月31日 10智库版【编者按】船舶制造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造船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技术创新、产能规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12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推动船舶等运输工具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持续实施智能航运等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世界造船中心转移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我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如何?王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从水力木船、风力帆船到钢铁船舶、巨型邮轮,造船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而且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海上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  现代造船业发源于欧洲,19世纪末,英国生产了全球60%以上的船舶,拥有世界50%以上的船队,是全球最早的造船业中心。到20世纪中叶,日本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船舶制造技术革新,积极承接欧美造船业产业转移,大幅提升造船产能,逐步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国。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通过政策支持
    2024/12/31
  •   【编者按】2024年12月31日出版的《CHINA DAILY》,以《University students cruise into higher education》(《高校研究生登上科考船 开启沉浸式海洋课堂》)为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最大最先进之一的科考船--“东方红3”上开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突出五育并举,在学生心中播种蓝色种子,引领更多学生,包括非涉海专业的学生,一起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增强全民海洋观意识。该课程始于2020年,从最初面向本校学生扩展到驻地省内高校,到2024年面向全国高校,受到学生们的热捧。原文如下:Imagine having classes while cruising the open sea. For a select group of students from across China, this unique experience is becoming a reality.They are embarking on a one-of-a-kind educational voyage, not on
    2024/12/31
  •   202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肩负着谋海济国、向海图强的使命担当,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提出“文氏风浪谱”“超浅海风暴潮理论”,改变了近海工程规范和数值预报长期依赖外国理论的局面;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研发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预测预估模型,完成了未来500年以上的气候预估;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业“鱼、虾、贝、藻、海珍品”5次浪潮,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构建国际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发起研制并设计了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1号”,实现了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世界级突破;建立国际首个海洋特征糖库,联合研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一类新药GV-971获批上市,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国际海洋
    2024/12/30
  • 《人民政协报》2024年12月27日第8版  今年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在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社员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九三学社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主委方奇志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她深有感触,“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以学术研究为志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文院士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座精神灯塔,他的一生是海大人‘崇尚学术、谋海济国’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九三学社社员邵明英作了《耕海踏浪谱华章——追忆文圣常院士》主题宣讲。  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社员们结合本职工作就做好海洋教育科研工作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海洋生态是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我感恩母校培养,将矢志科研,为海洋生态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贡献微薄之力。”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韩笑天说道。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世民补充道:“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我将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答好‘蓝色’基础题。”  “当今众多领域的前沿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撑,我将
    2024/12/27
  •   12月22日,2024 智能视听大会在青岛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周春在访谈时表示,智能视听技术与海洋科技结合点越来越多,现在可以直接基于卫星遥感图像,或者海洋预报图像,进行视频生成,实现海洋环境变化可视化。新闻链接:【人民网】周春:智能视听让海洋环境变化可视化
    2024/12/27
  •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4日第3版  本报讯(记者刘淼)晚餐时,当“东方红3”科考船上的大厨将生日蛋糕推到南开大学研一学生贾茹面前时,她倍感意外和温暖。“从登船信息中得知有学生过生日,我们今早特意去买的奶油,现烤的蛋糕。常年出海,船上有人过生日,大家总是一起庆祝。”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科考船实验室主任宋振杰说。  平生第一次登船出海,贾茹这两天一直被温暖和震撼环绕。一周前,她抢到中国海洋大学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12月17日,贾茹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的65名师生登上中国海洋大学的“东方红3”科考船,开启两天一夜的海上课堂。  “海洋是温室效应的‘背锅侠’……”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朝晖以“海洋科学与人类文明”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述探索海洋科学知识;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付欣以“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为主题宣讲海洋强国战略……  “这堂课在我们心底播下了蓝色的种子。”贾茹说。  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科考船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程始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