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媒体海大

  • 又到毕业季,“高校毕业典礼花式大赏”等话题频上热搜。近日,各地高校陆续举行庄严而温馨的毕业典礼,邀请优秀校友重返母校,以亲身经历与深刻感悟发表讲话,不仅为毕业生带来多元的人生启示,更折射出时代对青年成长的理解与期待。 6月19日,中国海洋大学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仪式现场,该校企业管理专业1996级硕士研究生,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作为校友代表上台发言,寄语青年学子做一名长期主义的航行者。“周云杰给毕业生的5条硬核指南”、“周云杰鼓励毕业生投资热爱”、“周云杰谈独行与群行的意义”等话题引发舆论热烈反响。
    2025/06/20
  • 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的实验室,一群蓝银相间的热带淡水鱼正在透明的实验水箱中游弋。这群看似十分普通、身形纤细、最长不过4厘米的观赏鱼,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苏颖和赵龙团队长期研究的核心对象——斑马鱼。
    2025/06/17
  • 【编者按】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在“学界”栏目刊发了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踏遍千山万水 我心锚定石油》的专题文章,对我国著名石油勘探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庆忠院士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为国找油,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如下,以飨读者。《科学新闻》杂志在“学界”栏目刊发的李庆忠院士专题报道  新疆的荒漠戈壁中,狂风呼啸,黄沙弥漫。夜幕降临,帐篷周围传来了狼群的嚎叫声,狼的眼睛像手电筒一样在漆黑的夜里发亮,令人胆战心惊。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庆忠带领工人进行测量工作的环境。  “我吃点苦不算啥。”一边说着这话,李庆忠的足迹一边走遍了祖国各地,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睡过野外,吃过野菜。70多年来,这位老石油人亲眼见证了一个个油田在身后拔地而起,倾尽一生,兑现了“为祖国找石油”的诺言,诠释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物探人“不忘初心、报效祖国”的一生。无他,唯读书、找石油尔  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李庆忠提前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出身医学世家的他坚定地
    2025/06/17
  •   “鲟鱼小院设立后,校企之间不断碰撞出‘化学反应’,研究工作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这个过程让我们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元晖说的“鲟鱼小院”,指的是“浙江衢州鲟鱼科技小院”,设在位于浙江衢州的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  自2017年至今,作为鲟鱼小院首席专家,赵元晖带领一批批研究生,扎根乌溪江畔,专心钻研鲟鱼养殖与高值化利用。依托鲟鱼小院,校企双方携手开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打破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完成了“鲟鱼肉及其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项两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产研对接开发新产品  鲟鱼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其卵是制作鱼子酱的珍贵食材。鲟鱼全身都是宝,但在早期,企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线单一,鱼子酱提取后剩下的鱼肉鱼骨等只能作为初级原材料销售。  鲟鱼小院设立后,赵元晖团队围绕水产品深加工做文章,与鲟龙科技联合开发了真空低温蒸煮、热液化等关键技术,研发鲟鱼胶原蛋白肽等10余款新产品,实现鲟鱼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丰富了企业产品线。  “如果
    2025/06/16
  •   眼下,黄海深处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海面如一块墨玉。  目光下移,直至30米深的冷水团中,身披银白鳞片的三文鱼在“深蓝2号”养殖网箱里穿梭、翻腾。5个月后,它们将被送往天南海北,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海洋能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总量,是陆地的1000倍。”6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在实现“藏粮于海”的进程中,却存在诸多挑战。深远海养殖装备、水产育种、水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决定着“蓝色粮仓”的深度与广度。  如何让“蓝色粮仓”真正丰盈起来?记者深入采访多位院士和专家。海洋牧场:优化装备有序发展  网箱破损、变形,大量鱼死亡或破网逃逸……  时至今日,提起2024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带来的冲击,广东省阳江市双山岛养殖基地养殖户余先生仍唏嘘不已。他说,阳江每隔一段时间就可能遭遇一场对深海网箱养殖影响不小的台风,似乎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困境。  随着陆上及近海养殖空间日益趋紧,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建设深远海牧场。然而,与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的自然环境更为凶险。据统计,全球约60%的台风活动集中在我国东
    2025/06/13
  •   建设海洋强国,也让优秀海洋人才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在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正在实验室里推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研究工作。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中强调,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邢磊:鼓励青年骨干领衔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独立科研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呼应海洋科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将青年人才置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硬仗”中磨砺,在担当中成长。新闻链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25/06/10
  • (总台记者 吕红桥)逐梦深蓝、向海图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强劲发展。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6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携手中国海洋大学在山东青岛正式启动融媒体节目《蔚蓝新机》。 《蔚蓝新机》将通过采访调研,讲述我国海洋经济领域人物故事,传播地方和企业在“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就。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在参加启动仪式时表示:“蔚蓝海洋有无限生机,蔚蓝海洋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对推动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非常多新优势、新机遇、新动能。特别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全面展示展现我们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也特别期待着我们国家的海洋经济能够把握住这样一些新机遇,高质量发展。 ” 《蔚蓝新机》节目组将走进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聚焦海洋经济的“真金白银”“硬核科技”和“未来潜力”等关键词,立体呈现‌可感可知的海洋经济和百姓身边的“蔚蓝新机”。逢时(青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高以成认为,节目对于普及海洋知识,引导人们认识海洋、关心海洋、保
    2025/06/09
  •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也是“全国海洋宣传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自然资源部联合摄制的系列节目《向海而行》,于6月8日—12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开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向海而行》围绕“资源宝库”“逐梦深蓝”“耕海牧渔”“碧海银滩”“蓝色脉动”五大主题,全景式展现我国在海洋能源开发、深海极地科技突破、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及海洋合作开放共赢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开播的第一个主题“资源宝库”中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24分05秒处开始)长期致力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构建“蓝色药库”,利用海洋资源,开发维护人民健康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在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海药院围绕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聚集开发、梯次产出,向海而行、向海问药,守护人类生命健康。新闻链接:【央视一套】全景式展现中国海洋发展图景 《向海而行》开播
    2025/06/09
  • 【编者按】海洋,是我们这颗星球的蓝色“心脏”。它,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到如今科考船破冰斩浪、潜水器海底探险、优质海产品摆上餐桌……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今年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光明日报》记者走近老中青海洋科技工作者,采访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董双林,听他讲述《攻坚“深蓝”,“海上粮仓”耕作忙》的科技故事,同时,也从中感受到科技工作者向海图强的拳拳初心和殷殷深情。  鲑鳟鱼类俗称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18摄氏度。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曾在大连、烟台、青岛等海域试养三文鱼,但均未获成功。主要原因是我国海域夏季水温较高,养殖的三文鱼无法度夏。  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们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三文鱼的计划。黄海冷水团是夏季存在于黄海中部洼地的巨大冷水团,所在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23摄氏度,但底层水温不超过10摄氏度,中下部10~18摄氏度水层可以用来养殖三文鱼。而冬季还有暖流注入,使水温不低于9摄氏度,养殖的三文鱼冬季也可快
    2025/06/09
  • 新闻链接:【党员干部之友】管华诗:打造“蓝色药库”谱写“海济苍生”新诗篇
    2025/06/09
  • 中国海洋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教育部党组要求,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学思想、强作风、担使命、攀高峰”,实施深学细悟筑基、深查细剖问症、深改严治固效、深督严导提质四项行动,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025/06/07
  •   【编者按】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一头连着广袤田野。华北平原上,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多年来高校师生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瞄准农民所盼、发展所需,把论文写在广袤田野,用大数据算出粮食丰收的科学方案。洱海之畔,农科专业的学子一边研究绿色生产模式,一边用知识改变乡村学生的未来……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乡土中国深处,练就兴农惠农的真本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座座科技小院打通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科技小院如何更好地推动新技术走进农家、如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何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本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在山东荣成市天鹅湖海域,俯身望去,碧波荡漾,一簇簇鳗草铺展,如同绿色绸缎,随着海水轻盈摇曳,鱼虾在其中自在穿梭。    这片生机勃勃的海底“森林”,多年前是一片荒芜。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荣成鳗草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张沛东记忆犹新:第一次踏上天鹅湖滩涂时,昔日万鸟翔集的湖面,只剩几十只大天鹅觅食。    老乡们道出缘由,“口粮”鳗草快没了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