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文化海大园

  • 首页  文化海大园  海大史苑
  • 校史上的三个“ 海洋研究所 ”

    作者:纪玉洪发布时间:2024-09-22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 字号:

      中国海洋大学的源头是1924年创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五个时期,于2002年定为现名。梳理这所百年学府之校史,人们会发现先后成立过三个“海洋研究所”。三者虽名号基本相同,且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成立的背景、性质等还是有着霄壤之别。

    一、筚路蓝缕 创业维艰

      在谈学校三个“海洋研究所”之前,先对海边生物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期历程,作一个简单追溯。

      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就在开学典礼上提出,“青岛濒临东海,海边生物种类丰富,设立海边生物学最相宜,气象学、天文学、海洋学借助青岛观象台逐渐设立”。1931年5月,他在对全校师生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利用青岛之便创设海边生物学,并渐次设立海洋学、气象学。9月,学校聘请的法国里昂大学生物学博士曾省到校,担任生物学系教授,创设海边生物学计划开始付诸实践,一年多时间就在海边生物的采集和研究中取得众多成果。1932年,师生们将采集到的一种青岛本地蟹与鱼分别命名为“杨振声氏蟹”和“曾省氏鱼”,研究报告分别发表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沈嘉瑞先生所著的《中国蟹志》和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刊。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教授兼教务长赵太侔接任校长。赵太侔秉承前任校长杨振声发展海边生物学的理念,并将其作为一个发展重点。翌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在崂山沙子口设立海滨生物研究所,生物学系主任曾省兼任研究所主任。对该所,赵太侔校长曾“极为荷赞”,望其“成为研究中国海滨生物之中心处所”。但终因经费短缺而停办。

      1934年7月,在生物学系又成立了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该所由国立山东大学首先发起,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中华海产生物学会、青岛观象台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联合建立。曾省、刘咸等担任研究所委员会常务委员,研究所主任由新任生物学系主任刘咸(英国牛津大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硕士)兼任。研究所当年开办暑期班,据《国立山东大学周刊》记载:“本期开设课程两种,一为海藻学课,聘北平静生生物调查研究所李良庆教授讲授;一为海产无脊椎动物学课,聘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所长陆鼎恒先生讲授,每周各讲演三小时,海滨采集两次。”另据《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工作报告摘要》记载:采得不少标本,有些生物种类是第一次被发现。

      上述两个研究所虽因经费和条件所限而存续时间很短,但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学校海边生物学科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汇聚了更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皆有建树。这些都对学校以后海洋研究机构的建立及海洋学科的发展,乃至青岛发展成为海洋科教名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947年成立的海洋研究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关于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呼声日高。1946年1月,国民政府同意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并任命赵太侔为校长。3月,赵太侔从重庆动身回青岛前接受《山东青年》记者采访时,对复校计划作了比较详实的阐述,其中在院系设置方面就包括拟设立海洋研究所。

      1947年2月5日,国立山东大学电呈国民政府教育部:“校理学院规划设置海洋学系,同时注重物理与生物两方面之教学,附设海洋研究所,以系主任兼所长。此项计划分四年间完成,本年度可由教育部酌拨筹备费用。”19日,教育部即照此批准。但限于经费和师资,海洋学系四年课程无法安排,赵太侔在征求相关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筹建海洋研究所,再筹建海洋学系,并请童第周教授负责筹备。

    1947年,学校规划设置海洋学系,附设海洋研究所。后因师资匮乏,先设立海洋研究所,海洋学系暂缓设置。图为学校上报函及国民政府教育部复函。

      《国立山东大学校刊》在刊发的《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及海洋研究所概况》一文中介绍了海洋研究所的筹备计划:“根据当前形势和青岛地理和气候的特点,拟于湛山附近海滨,建一所较有规模的海洋研究所。所内组织,拟分理化、生物二部。前者研究海洋方面,有关理化之特性,后者研究海产之动植物,理论与实际并重,同时拟设一大规模养殖场,以供培养海藻及其他动植物之用,并兼作研究及实验之场所,故将来可与农学院之水产系,密切合作。希望建成后,不仅可供全国生物系及理化学者之研究,凡有兴趣于太平洋西岸之海洋学者,均可以此为工作中心。”

      1947年4月,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成立。赵太侔聘任动物学系主任童第周为所长、植物学系主任曾呈奎为副所长。该所分理化部、生物部,计划下设地质组、物理气象组、化学组、生物化学组、动物学组,组内相应建有地质研究室、物理气象研究室、化学研究室、生物化学研究室和生理发生研究室、浮游动物研究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鱼类研究室等。

      成立伊始的海洋研究所计有研究人员16人,大部分由动、植物学系教师兼任,这就决定了该所的研究领域只能以海洋生物学为主。这些学者有各自的研究范围:曾呈奎、郑柏林搞藻类学;郑重、周才武、尹光德搞浮游生物学;黄浙、高哲生、李嘉泳搞无脊椎动物学;郑重、应幼梅搞鱼类生活学;童第周、曲漱蕙、叶毓芬、应幼梅搞发育生物学;曾呈奎、秦素美、郭季李、陈惠民搞生理学;曾呈奎、陈惠民搞海洋化学;张俊甫、郑柏林、曾呈奎搞水产养殖。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既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就在校任教的童第周、曾呈奎等名师,也有他们培养出来的青年才俊郑柏林、高哲生等。

      这个海洋研究所是学校历史上首个经政府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也是同时期我国三个海洋学教育机构之一。另两个分别是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海洋组。

    三、1951年建立的海洋物理研究所

      国立山东大学于1935年与青岛观象台(时任台长蒋丙然)合作,在物理学系设立天文气象组,播下了学校海洋气象学科的种子。国立山大复校后,农学院、水产学系相继开设气象学课程,物理学系则于1949年恢复设立气象组。聘请蒋丙然以及曾经的天文气象组学生、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来校授课。

      1948年冬,已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气象学博士学位的赫崇本,考虑到国内国际局势明朗化,出于对顺利回国会有困难的担心,决定放弃快要取得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海洋学博士学位,动身回国。在曾呈奎的推荐下,1949年春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

      赫崇本入校后发现学校海洋学方面的资料很匮乏,于是他到北京法文书店(后改为国际书店)购买或订购物理海洋学的书刊,其中有美国出版的《深海研究》《海洋研究》《中国和日本附近海域的海流图》、伍兹霍尔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论文集,以及德国出版的《国际海洋水文》杂志等。

      由于该所研究领域与赫崇本所学并不一致,一段时间后他便提出申请,希望转入物理学系气象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同月8日,学校成立由21人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1950年5月5日,经改选后的新一届校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同意了赫崇本的申请。同他一起转入物理学系气象组工作的还有讲师景振华,另外先于他们在此授课的有王彬华副教授、孙月浦讲师,以及于宝琛、左中道、杨文民、陈绍鑫等青年教师。

      1949年10月,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海洋组部分学生北上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借读。借读生之一管秉贤后来在《中国海洋学高等教育最早机构之一——国立复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海洋组的创建史》一文中写道:“收益最大的是得到了赫崇本先生的亲切教导,他为我们海洋组毕业班学生开设了高等海洋学、理论气象学、潮汐学等课程,同时指导我们全班学生的毕业论文。”赫崇本的课不仅受到学生欢迎,去听课的还有青年教师于宝琛、王景玉、王景明等。

      当时,曾呈奎、赫崇本还合作编写了一本海洋学教材,用于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和物理学系气象组青年教师的培训。1993年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往事集》收录了景振华教授的回忆文章《创建山东大学海洋系》,文中写到了参加培训之事,感到收获很大。

      所有这些都为接下来海洋物理研究所的建立集聚起重要力量。

      1950年10月24日,中央教育部复电华东军政委员会,同意华东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事,并要求“惟须经充分酝酿与准备”。1951年3月19日,山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合校成功庆祝大会,校长华岗作题为《合校方案和山大的前途》的报告,此时学校共设有5个学院16个系,另设有2个直属系和2个直属研究所。而海洋物理研究所是其中的直属研究所之一,该所是在物理学系气象组的基础上建立的,所长由赫崇本担任。

      这个海洋物理研究所一直被后人传为“海洋研究所”,究其原因,已无从考证。但其重大意义却必将永载史册,那就是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成为学校组建海洋学系的一部分,这为以后中国海洋大学的特色发展与壮大奠定了根基。海洋学系成立,该所便完成了历史使命,虽未见明文撤销,但之后未再现世,即是明证。

    四、1978年组建的海洋研究所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再次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工作。1977年他先后指出,“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按照上级部署,学校于1977年12月制定了《山东海洋学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的一个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并规划1980前拟筹建8个研究机构,其中第一个就是海洋研究所。

      1978年1月,学校向山东省革委教育局报送《关于请示审批新建研究机构的报告》。4月,山东省革委教育局向国家海洋局转送了该报告。到了6月,学校又向教育部呈送《关于在山东海洋学院建立海洋研究机构的申请报告》,“为了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并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加速培养研究生,特申请在我院成立附属海洋研究所”。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激励下,未等教育部批复,学校先行于8月29日内部发文:“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使我院更好地起到科学研究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赫崇本任所长,方宗熙、薛廷耀、文圣常、杨有棥、郝颐寿、尹左芬任副所长。”海洋研究所计划下设10个研究室:海洋动力学研究室、海洋工程动力学研究室、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室、海洋化学研究室、海岸与大陆架研究室、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水产研究室、海洋遥感研究室、海洋仪器研究室和数据信息研究室。

      9月23日,教育部向学校下发《关于编报部批的科研机构计划任务书的通知》:“最近,我们根据需要与可能条件,考虑到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审定了首批部批的科研机构,其中拟同意你院建立:海洋科学研究所。为了落实机构的建立,希望你院于十二月十日前,报送以上科研机构的计划任务书一式十份,经审批后正式下达。”这个通知还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规模不宜过大,下设的室或组不要过多,……不要搞“小而全”或“大而全”。

      随后,学校在上报教育部“计划任务书”的同时,加快了海洋研究所的建设步伐。1979年3月,海洋研究所及其下设的10个研究室科研人员达到了114人,但这些研究室大都设在相应的系里,与研究所的关系比较松散,科研人员也大都是教师身份,并非专职。1981年11月时,研究所有专职干部2人(副所长1人、办公室主任1人)、专职科技人员48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及工程师24人、助教9人、实验员与实验工11人)。1982年2月,学校将数据信息处理研究室、海洋调查研究室、海洋法研究室、海洋仪器研究室和海洋科技情报编译室正式划归研究所直接领导,所长仍为赫崇本。

      1981年11月和1982年5月,学校又两次就建立海洋研究所一事向教育部申报。

      或因审批的海洋研究所与“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规模不宜过大,下设的室或组不要过多”相悖,此“大而全”的研究所终未获批。1983年10月,教育部下文,“批准山东海洋学院建立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和海洋生物遗传研究室、海洋藻类培养研究室,两个研究所属院直管研究机构,海洋生物遗传研究室归海洋生物学系管理,海洋藻类培养研究室归水产学系管理”。这是“文革”后教育部批准学校建立的首批科研机构。当月学校发文,任命文圣常兼任物理海洋研究所所长、王景明兼任副所长、秦曾灏任副所长、沈育疆任副所长兼所办公室主任;任命赫崇本兼任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侯国本、陈时俊、刁传芳任副所长。原先的海洋研究所建制随之撤销。

      学校同时获批建立四个科研机构,这是史无前例的,大大促进了这些学科向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跨越的步伐,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稳固和凸显。

    五、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

      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一个时间节点的重大突破,其实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正因如此,科学研究是有传承的,小到一个人有前期和后期的传承关系,大到一个研究室、一个系、一所学校,甚至更大的范围,也是存在着明确的代际传承关系的。

      1947年海洋研究所依附在动、植物学系中,其研究领域基本在生物学范畴。彼时,国立山大刚刚复校不久,许多科研工作都是重新起步。如童第周的文昌鱼研究便是如此,他1934年受聘国立山大生物学系教授,不久就开始海产动物实验胚胎的研究工作,1935年在青岛海滨意外发现文昌鱼,成为第二个在中国沿海发现文昌鱼的学者。抗战期间,学校奉令停办后,他的这项研究被迫中断。1946年国立山大复校,他回校任动物学系教授兼主任,1947年4月再兼任海洋研究所所长。这时他重新开始文昌鱼的研究,从解决文昌鱼卵子来源问题入手,通过改善文昌鱼的生活环境条件,成功实现了文昌鱼的饲养和孵化。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这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再如曾呈奎,1935年受聘国立山大生物学系后便开始海藻学研究工作。1947年他返回复校的国立山大,并兼任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成为我国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之一。另外,郑柏林、尹左芬、李嘉泳等童第周、曾呈奎的学生也已开始挑起重担,从而把相关的研究方向传承下去。

      1951年海洋物理研究所成立时,仅有教授赫崇本和讲师景振华两位先生,当时学校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属起步阶段,他们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不久海洋学系成立,赫先生的海洋科学思想在青年教师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光大,如陈宗镛就是在赫先生等指导下,步入潮汐学的殿堂,后来在我国海洋潮汐和海平面研究方面成就显著。

      1978年的“海洋研究所”组建后,我国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四年时间里该所和其下属研究室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的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外单位的委托项目,在“海水稻培育”“海带遗传育种”“扇贝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虹鳟鱼养殖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海浪谱理论及应用”“浅海风暴潮数值计算及预报”“降糖素的研制”“PSS合成及应用研究”“渤、黄、东海近海区大面积水温预报方法的研究”“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等若干项目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许多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就仅仅考量1982年2月划归该所直接领导部分,一些成果亦相当亮眼,如“东中国海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综合调查”“水下激光电视”等。

      1983年10月,教育部批准设立四个科研机构,“海洋研究所”这棵大树呈现出开枝散叶之势。其下设的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室等组建了物理海洋研究所,与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系一体运行;研究所直接领导部分划入河口海岸带研究所,独立运行;其他研究室则仍隶属于各自所在系。1984年5月,学校将河口海岸带研究所一分为二,以其大部分组建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心内包含海洋法研究室),挂靠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系,其他部分则组建了新的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挂靠海洋地质学系。随后,学校任命赫崇本任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奚盘根任主任,杨作升任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业务工作)。1993年海洋法研究室改为海洋法研究所,1995年10月并入经济贸易学院法律系,成为学校法学学科的源头之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也几经变迁于2001年并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环境学科的源头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理海洋研究所是1951年建立的海洋物理研究所衣钵的传承者,在文圣常、冯士筰等先生的接续带领下,他们奋力走在“浩海求索、济世立言”的大道上,生生不息,弦歌不辍。

    文章作者:纪玉洪

    文章来源:第2247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4年4月7日)

    童第周

    曾呈奎

    赫崇本

    文:
    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