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仇萌副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舒健教授团队和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教授合作,以全文(Article)形式在国际化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High Entropy 2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Nanosheet Toward Cascaded Nanozyme-Initiated Chemodynamic and Immune Synergistic Therapy”(高熵二维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平台用于级联纳米酶引发的化学动力学和免疫协同治疗)的研究论文,并获选当期的正封面论文(图1)。图1 论文选为《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当期正封面在自然界的复杂演化中,多种元素的共存与协作构筑了奇妙的化学结构和功能体系,这启发了科学家探索如何通过多组元的协调作用实现新型材料的设计。高熵材料(High-Entropy Materia
    2025/01/10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德海教授团队和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versatile aromatic prenyltransferase for imidazole-containing diketopiperazines”(一种含咪唑基团二酮哌嗪多功能芳香异戊烯基转移酶的表征和结构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DMATS(dimethylallyl tryptophan synthase)家族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s)在底物识别方面具有强大的底物混杂性。常见的底物包括色氨酸(及含吲哚的二酮哌嗪)、酪氨酸和其他多种芳香类化合物(如黄酮类、羟基萘、氧杂蒽酮、二苯甲酮等)。然而,咪唑作为具有重要药理学功能的芳香杂环,目前虽已报道了多个含咪唑异戊二烯化片段的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s,DKPs)类活性化合物,但催化
    2025/01/07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顾永建教授团队在国际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量子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最新研究成果。量子计算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探索近期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计算机的优势应用,是当前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量子计算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指数级加速,量子神经网络作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不仅是探索NISQ计算机优势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展现量子神经网络相比传统经典模型在理论与应用中的优势,对加速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量子神经网络中,“高原贫瘠现象”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该现象指当量子神经网络规模增大时,其损失函数的梯度在参数空间的大部分区域有可能趋近于零,导致优化算法难以更新参数,从而陷入优化停滞状态,这限制了量子神经网络在实际复杂问
    2024/12/31
  • 本站讯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主要途径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臭氧具有强氧化性,不仅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进入植物叶孔损伤细胞,造成植物减产,威胁粮食安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保持森林碳汇与满足粮食需求之间的土地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加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因此,碳中和背景下,臭氧对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与碳汇的关系亟待厘清。2024年12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前沿中心”)高会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One Earth(《一个地球》)在线发表研究论文“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pollution will improve Chinese food security”(《减缓气候变化和臭氧污染将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该研究在改进动力降尺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全球模式提供边界场驱动区域模式,开展多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数值模拟,揭示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臭氧浓度降低及其对改善粮食安全、碳汇增加的重要意义。过去研究气候变化下臭氧对
    2024/12/30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我国外国语言类唯一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6期发表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对二语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学习外语“费时低效”,记忆大量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常常“学用分离”,不能把学习的语言运用起来,二语语用能力不足。这是我国外语教育中有待科学探索的重大学术问题。为了揭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规律,该研究以我国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揭示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对二语学习者在互动中实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时产生的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  语用协同是语言表征层面之外的语用表征层面的协同,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准确理解互动对象话语的语用意义,受互动对象启发,动态配合互动对象,与互动对象所使用的语用表征趋同的现象。国内外研究者以一些语用表征为例,证实了互动中存在语用协同效应,但也具有局限性,比如未考察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通过同盟者脚本技术任务,探究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这两个因素对二语学习者在互动中实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时产生的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是影响二语语
    2024/12/27
  • 本站讯大气河流(Atmospheric Rivers)是大气中相对狭长的区域,形似“空中河流”,常引发大陆西海岸的极端降水事件,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当前低分辨率(约100公里)气候模型难以准确模拟这些事件的强度,也无法有效预测其对温室气体变暖的响应。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简称“深海前沿中心”)高会旺教授和张绍晴教授团队,基于前期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近千年模拟数据,在大气河流强降水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利用高分辨率模式有效提高了对大气河流所致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揭示大气河流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团队前期研究(Gao et al., 2015; Gao et al., 2016)发现,低分辨率CMIP5模式模拟的大气河流强度偏低,登陆位置偏向赤道,存在显著偏差。本研究应用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大气分辨率 25 公里,海洋分辨率 10 公里,CESM-HR),通过提升对大气含水量和西风急流位置的捕捉能力校正了上述偏差,并进一步探索了北半球西海岸大气河流的频率、强度及其引发的强降水强度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高分辨率模式显著提
    2024/12/23
  • 本站讯一个完整且注释精准的基因组是解析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的核心基石。基因注释包括编码蛋白基因的编码区(CDS)、非编码区(UTR)、转录起始位点(TSS)和转录终止位点(TES)、非编码RNA,以及基因的可变剪切亚型等关键特征的识别的标注。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基因注释,才能将基因组序列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单细胞模式真核生物,曾因核酶和端粒酶的研究分别斩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和20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四膜虫大核基因组已历经多次组装和注释,其中包括2020年由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原生动物学团队高珊教授课题组率先完成的端粒到端粒的完整基因组组装 [1]。然而,现有的基因注释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基因错误注释、TSS和TES位置不准确,以及UTR信息缺失等。近日,高珊教授课题组通过整合大规模的转录组数据和表观遗传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核对和实验验证,深度优化了嗜热四膜虫大核基因组的注释,相关成果Comprehensive genomeannotation of the mo
    2024/12/13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张玉忠教授团队与刘鲁宁教授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principles of the assembly and construction of a carboxysome shell”(羧基壳组装和构建的分子原理)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了包含所有外壳蛋白及关键连接蛋白CsoS2羧基末端结构域(CsoS2-C)的人工羧酶体外壳,解析了羧酶体外壳的结构以及各个蛋白组份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为研究羧酶体外壳自组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羧酶体的重构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酶和代谢的效率是细胞维持生命的关键。通过细胞内的自组装和分区来隔离生物反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原核细胞中也含有类似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结构。这些多样的类细胞器结构具有多种代谢和生理功能,促进了细胞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并推动了细胞复杂性的进化。羧酶体是一种专门用于固定CO₂的微区室。其利用由六聚体、五聚体和三聚体组
    2024/12/03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全球变暖对于中纬度大尺度海表面热通量反馈的影响,并给出明确的机制解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以“Weakened large-scale surface heat flux feedback at midlatitudes under global warming”(气候变暖下中纬度大尺度海表面热通量反馈的减弱)为题在线报道了该成果。图1:全球变暖下中纬度大尺度海表面热通量反馈的减弱。a-c和g代表工业革命前海表面热通量反馈以及各分量的强度,d-f和h代表海表面热通量反馈强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水平的变化。海表面热通量反馈是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关键过程,对于局地海表面温度异常的强度和持续性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同时也对全球经向翻转环流、主要气候模态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s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了中纬度大尺
    2024/11/27
  • 本站讯11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院士和王师教授团队在国际生物信息数据库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国际上迄今最大规模的软体动物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综合数据库 “MolluscDB 2.0: a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database for over 1400 molluscan species” (MolluscDB 2.0:面向超过1400个软体动物种类的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综合数据库)。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也是最大的海洋动物门类。软体动物起源于5亿年前早寒武纪,现存种类超过10万种,是进化上最成功的无脊椎动物群体之一。此外,许多软体动物也是重要水产经济物种,其占世界水产总产量高达27%。随着软体动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对动物起源和适应性演化的认知深度。联合国内外优势机构,本研究团队于2021年发起了国际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M10K project),并构
    2024/11/15
  • 本站讯近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郝本良博士生、王印红教授合撰的论文《面向纵向治理平衡:国家治理体制中的一体两面——基于领导包联制的分析》,在政治学顶级刊物《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5期发表。如何建立权责一致、上下协调、运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制,发挥好国家整体治理能力一直是社会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国家治理能力如何在基层社会落地见效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专门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作为一份指导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解决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强调发挥上级有关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领导干部、党员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的作用;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规范基层权责事项,并为权责事项之外的委托工作提供人、财、物相应支持。作为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多民族共存、区域发展迥异的发展中大国,提高纵向层面的治理要素配置水平与政策执行力度,是提升国家整体治理效能、发挥央地政府积极性的关键举措与制度安排。受制于单一制大国的现实国情,为构建政令畅通、协调有力的政府纵
    2024/11/11
  • 本站讯近日,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张伟鹏教授和海洋生命学院丁维副教授在iMeta杂志发表题为“Bioprospecting of culturable marine biofilm bacteria for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的研究论文,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对海洋生物被膜抗菌肽产生潜力进行了勘探,扩展了抗菌肽化合物的范围,为抗菌药源分子的研发提供了新视角。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是抵御耐药细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抗菌肽作为新型抗生素的一种潜在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抗菌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两亲性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在海洋环境中,生物被膜是附着在任何浸没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如人造基质、石头表面、微塑料或动物内脏,生物被膜细菌因其独特的生态位和代谢特征,具有发现新型抗菌肽的巨大潜力。本研究聚焦于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本研究从海洋生物被膜中进行了细菌菌株分离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了一个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库,包括713个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