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在同位素示踪我国近海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SGD)及其对海域营养盐的收支贡献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arge scale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dominates nutrient inputs to China’s coast”(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是中国近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简称SGD),是指所有在海底界面发生的水交换过程,包括陆源淡水地下水(FSGD)和循环海水(RSGD)两部分。SGD是驱动陆海界面物质交换的关键动力过程,对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业已开展的SGD研究大多关注河口、海湾等局域尺度,尚缺乏对中国近海SGD通量的整体认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区分研究不同类型SGD通量及其物质贡献十分困难,导致量化结果的不确定度难以准确估算,因此无法纳入我国近海营养盐收支
    2025/03/27
  •   3月6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凯和硕士研究生李源的文章《深刻认识我国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学校在文科基础学科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深刻认识我国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一文,即聚焦我国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为生动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提供海洋视角。文章指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拥有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悠久传统,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并不是西方社会所独有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文化史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认识更加深刻,海洋文化也成为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也有利于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提供文化支撑。文章还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从未中断、延续至今
    2025/03/09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王勇教授和邱雪教授合作,在铁死亡小分子抑制剂与探针的设计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 Druglike Ferrostatin-1 Analogue as a Ferroptosis Inhibitor and Photoluminescent Indicator(一种新型铁死亡抑制剂和特异性检测探针—Ferfluor-1)”为题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与中风、帕金森病(P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最常用的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存在药代动力学性质差,难以穿透血脑屏障(BBB)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铁死亡相关机制研究和靶向神经系统的药物开发。在铁死亡化学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实时监测铁死亡进程的特异性荧光检测探针的设计仍存在巨大挑战。Ferfluor-1作用示意图  本研究设计兼具强效铁
    2025/03/09
  • 本站讯病毒,是地球上最小且丰度最高的非细胞生物,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幕后推手。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发现了海量新型的DNA和RNA病毒。然而,目前大多数病毒分类方法仍主要依赖于接近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数据,对片段化和不完整的病毒序列分类效果较差。此外,目前的技术手段大多对双链DNA病毒的分类效果较好,而对RNA病毒和单链DNA病毒的高通量准确分类仍存在困难。这些问题限制了我们对环境中复杂病毒群体的深入解析。因此,如何准确细致地对环境病毒进行分类,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医学与生态学研究亟待突破的重要挑战。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汪岷教授团队基于序列比对和图论方法,开发了病毒分类新工具VITAP(Viral Taxonomic Assignment Pipeline)。该成果于3月5日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为病毒组学和病毒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该方法通过结合序列比对与图论算法,不仅能对DNA及RNA病毒进行精准分类,还为每个分类单元提供了置信度评估,可对长度短至1000个碱基对
    2025/03/06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热带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Hot season gets hotter due to rainfall delay over tropical land in a warming climate”(《全球变暖下热带陆地降雨延迟导致热季更热》)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研究发现了全球变暖下“热季更热” (“hot-season-gets-hotter”)现象,并揭示热带降水季节延迟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宋丰飞教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大气学院/未来海洋学院在读博士生董洪强为共同第一作者,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热带地区承载全球40%的人口和80%的生物多样性,且人口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最为迅速。探究全球变暖对热带气候的影响是认识未来热带气候宜居性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在年循环尺度上,热带主要呈现雨季和干季之分。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往往是雨季开始之前,一旦雨季爆发,高温酷暑将
    2025/03/05
  • 本站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副热带西边界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副热带西边界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呈现向岸增强,并给出其动力机制的解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以“Onshore intensification of subtropical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 in a warming climate”为题,对上述成果进行在线报道。副热带西边界流是全球大洋最强的海流之一,对海洋物质与能量输送以及近岸动力-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准确评估副热带西边界流的变化对于全球气候预测与近海环境评估至关重要。经典的风生环流理论认为,西边界流强度取决于海盆尺度风场的变化。因此,随着全球变暖,副热带风场变弱,西边界流会呈现减弱趋势,但该理论无法揭示西边界流空间结构上的变化特征。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数据,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副热带西边界流在向岸一侧的强度会显著增强,向岸加速强度为每十年0.10±0.08至0.51±0.24 cm/s。进一步
    2025/03/03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王国庆教授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林洪教授团队合作,在水产生物致病菌等病原的防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Nanodot-Inspired Precise Bacterial Gene Suppression in a Smart Hydrogel Bandage for Underwater Wound Healing”(智能创可贴中纳米点的精准细菌基因抑制在水下创伤愈合中的应用)和“Streamlining Bacterial Gene Regulation via Nucleic Acid Delivery with Gold Nanoclusters”(基于金纳米簇的核酸递送可简化细菌基因调控)为题,先后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前沿科学》)和Small(《小的》)。海洋弧菌是海水养殖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致病菌。近年来,高密度养殖和环境污染给海洋弧菌的爆发提供了可乘之机。大菱鲆养殖作为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深受鳗弧菌等海洋弧菌造成的病害威胁,一经传播,数日内死亡率高达80%,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核酸
    2025/02/28
  • 本站讯2月,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薛长湖院士团队在细胞农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利用可食性多孔微载体大规模生产肌肉和脂肪细胞微组织,用于3D打印培育鱼肉” (Scalable production of muscle and adipose cell-laden microtissues using edible macroporous microcarriers for 3D printing of cultured fish fillet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通讯》)。薛长湖院士和郑洪伟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细胞农业作为可持续的食品生产方式逐渐成为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细胞农业通过细胞培育技术生产肉类,能够减少传统畜牧业和渔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动物福利。然而,如何实现细胞的大规模扩增和对天然肉类特征的精确模拟是细胞培育鱼肉产业化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本研究创造性的开发了基于可食性大孔微载体(EP
    2025/02/22
  • 本站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Intensified Atlantic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a warming climate”(《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在全球变暖下的增强》)为题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期刊。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振幅增强、周期增长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指出海洋混合层变薄及海洋平流输运时间累积的关键作用。该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三层次副教授李姝珺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海洋与大气学院/未来海洋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伊婷、甘波澜教授以及来自崂山实验室等单位的学者专家共同合作完成。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是指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SST)呈现出的具有海盆范围、多年代际尺度的冷暖异常交替现象,是全球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典型模态之一,对其毗邻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及渔业资源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球变暖如何影响AMV强度及机制尚不清晰,严重限制着我们对其相关气候效应
    2025/02/22
  • 本站讯近日,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团队在全球地表向下太阳辐射的历史和未来变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 long-term decline in downward surface solar radiation”为题,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NSR)期刊。研究发现水汽对历史阶段太阳短波辐射减少的贡献与气溶胶相当。该成果由学校“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宋丰飞为第一作者,宋丰飞教授和吴立新院士担任共同通讯作者等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图1. 全球平均DSSR变化。模式模拟历史阶段(1959-2014)DSSR的(A)时间演变和(B)变化趋势;(C)温室气体(GHG)和人为气溶胶(AER)对DSSR变化的贡献;(D)DSSR的两个分量(晴空下的分量 + 云所致的分量)在不同试验中的变化。地表向下太阳短波辐射(DSSR)对地表大气能量平衡至关重要,也是影响绿色能源-太阳能产出的主要因素。前人研究表明,DSSR在历史时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
    2025/02/15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董双林教授团队在可持续水产养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System-specific aquaculture annual growth rates can mitigate the trilemma of production, pollu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水产养殖系统结构调整有助于缓解“产量-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的三难困境)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Food(《自然·食品》)。水产养殖业贡献了全球半数以上的水产品供应,其中我国产量占比高达58%。然而,伴随着依赖颗粒饲料、增氧设备和高密度放养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产量激增,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氮磷等营养物排放也日益严重。因此,当前水产养殖面临着棘手的矛盾,即追求单一目标往往以牺牲其他目标为代价。例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虽可减少用水和污染,但能耗的显著增加又会推高碳排放;而池塘养殖等低能耗模式又存在污染难题。如何破解这一涉及增产、控污、减排的“不可能三角”成为我国和世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董双林教授团队
    2025/02/13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敬一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Guihua Yu教授在下一代二次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将海水电解液与锌金属电极配对,因其本质安全、成本极低且水源无限,有望成为海上大储能最具可持续性的替代方案之一。然而,鉴于海水中存在氯离子和复杂阳离子,要在海水电解液中稳定锌金属负极仍面临巨大挑战。研究团队首先揭示了氯离子点蚀会引发负极腐蚀,并加剧枝晶生长,从而导致电池快速失效。然后,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电荷梯度界面策略来调节界面处的离子传输,既抑制了氯离子在锌金属负极表面的积累,又加速了锌离子的扩散,从而促进了均匀的锌沉积,并减轻了腐蚀和副反应,使锌负极寿命提升40倍。基于海水电解液的锌离子全电池可实现5 mAh cm-2的面容量,并稳定运行超过500次循环。这项工作为稳定海水电解液系统中的锌金属负极以及构建可持续的海水基储能装置提供了可行的指导方针。相关创新研究成果“All-natural charge gr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