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本站讯DNA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 6mA)已被报道参与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等关键生物学过程 [1-6]。然而,6mA与转录的关系在不同真核生物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其参与转录调控的具体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作为一种重要的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已被报道含有较高的6mA水平,由甲基化酶AMT1(Adenine Methyltran sferase 1)催化,且6mA与转录存在正相关关系,是研究6mA与转录调控机制的理想体系。  2025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高珊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杂志发表题为“Methyl-dependent auto-regulation of the DNA N6-adenine methyltransferase AMT1 in the unicellular eukaryote Tetrahymena thermophila”(单细胞真核生物嗜热四膜虫DNA N6-腺嘌呤甲基化酶AMT1的自调控)的研究成果。
    2025/01/28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姜帅教授团队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毛相朝教授团队联合德国马普高分子所Katharina Landfester教授,开发了基于酶催化反应的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成果以题为“Self-Sustained Biophotocatalytic Nano-Organelle Reactors with Programmable DNA Switches for Combating Tumor Metastasis”(具有可编程DNA 开关的自我维持生物光催化纳米反应器用于抑制肿瘤转移)发表于国际纳米领域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针对肿瘤转移的有效治疗策略尚未取得显著突破。光动力疗法(PDT)因其独特的时空激活、非侵入性及较低的毒副作用,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PDT因光穿透深度有限,在治疗深层肿瘤转移病灶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此外,PDT过程中O2的消耗会加剧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上调,促进了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为克服上述限制,研究人员受活细
    2025/01/23
  • 本站讯DNA N6-甲基腺嘌呤(6mA)近年来在真核生物中陆续被鉴定和发现,成为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人、小鼠、线虫、拟南芥及单细胞的四膜虫、衣藻和早期分化的真菌中,调控6mA的甲基化酶或去甲基化酶已被系统鉴定和研究[1-7],但有关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和调控机理的探索才刚刚起步。2025年1月,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高珊课题组与南加州大学刘一凡课题组合作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发表题为“Dual modes of DNA N6-methyladenine maintenance by distinct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es”(DNA N6-腺嘌呤甲基化酶复合体的双重调控模式)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以单细胞真核生物-四膜虫为模式材料,首次发现了两种不同的6mA甲基化酶复合体,并阐明了它们在维持性甲基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这一双重调控机制确保了DNA复制后6mA甲基化快速、准确的恢复。真核生物6mA在基因转录调控和染色质结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前期以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四膜虫为研究材料,系统解析了6mA的分布模式[6]、甲基
    2025/01/18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伟教授团队在飓风对海洋中尺度涡旋的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以“Hurricane influence on the oceanic eddies in the Gulf Stream region”(《飓风对湾流区域海洋涡旋的影响》)为题,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在线报道。北大西洋湾流区域是重要的海气相互作用区,对全球气候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海域内的涡旋场会与飓风发生频繁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基于对多年中尺度涡能量变化率的分析,表明飓风通过向海洋输入涡度来增强气旋涡,但削弱反气旋涡。这一影响不仅在飓风与涡旋相遇后立即显现,而且能被生命周期长、能量大的大涡旋长期留存在海洋中,使涡旋年平均能量的年代际变化与飓风强度高度相关(图1)。在短短6年时间内,伴随着飓风强度的急剧增加,北大西洋湾流区域气旋涡和反气旋涡之间的能量差显著增加了3倍。这些结果表明,湾流区域上空的飓风是驱动海洋涡旋场长期变化的关键因素,他们可以通过涡旋进一步影响海洋环流和气候。研究首次揭示了近几十年来北大西洋湾
    2025/01/16
  • 本站讯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是指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海洋生物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应对极端海洋温度:一是向极地方向水平迁移,二是垂直迁移至更深的海洋层。相比水平迁移距离,垂直迁移深度通常小三到四个数量级。然而,对于海洋热浪的垂向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大多集中于单一地点或具体事件。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前沿中心”)高会旺教授和张绍晴教授团队,基于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大气分辨率为25公里,海洋分辨率为10公里)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预测,提出 “未来阈值”方法,即考虑生物适应性、解析相对于未来海温长期平均变化的异常变暖事件,评估了未来全球大洋和沿海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次表层热浪变化特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于 2024 年 12 月 30 日在线发表了这一创新性成果,论文标题为 “Intensification of future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an eddy-resol
    2025/01/10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仇萌副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舒健教授团队和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教授合作,以全文(Article)形式在国际化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High Entropy 2D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Nanosheet Toward Cascaded Nanozyme-Initiated Chemodynamic and Immune Synergistic Therapy”(高熵二维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平台用于级联纳米酶引发的化学动力学和免疫协同治疗)的研究论文,并获选当期的正封面论文(图1)。图1 论文选为《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当期正封面在自然界的复杂演化中,多种元素的共存与协作构筑了奇妙的化学结构和功能体系,这启发了科学家探索如何通过多组元的协调作用实现新型材料的设计。高熵材料(High-Entropy Materia
    2025/01/10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德海教授团队和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versatile aromatic prenyltransferase for imidazole-containing diketopiperazines”(一种含咪唑基团二酮哌嗪多功能芳香异戊烯基转移酶的表征和结构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DMATS(dimethylallyl tryptophan synthase)家族的异戊烯基转移酶(prenyltransferases,PTs)在底物识别方面具有强大的底物混杂性。常见的底物包括色氨酸(及含吲哚的二酮哌嗪)、酪氨酸和其他多种芳香类化合物(如黄酮类、羟基萘、氧杂蒽酮、二苯甲酮等)。然而,咪唑作为具有重要药理学功能的芳香杂环,目前虽已报道了多个含咪唑异戊二烯化片段的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s,DKPs)类活性化合物,但催化
    2025/01/07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顾永建教授团队在国际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量子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最新研究成果。量子计算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探索近期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计算机的优势应用,是当前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量子计算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指数级加速,量子神经网络作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不仅是探索NISQ计算机优势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展现量子神经网络相比传统经典模型在理论与应用中的优势,对加速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量子神经网络中,“高原贫瘠现象”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该现象指当量子神经网络规模增大时,其损失函数的梯度在参数空间的大部分区域有可能趋近于零,导致优化算法难以更新参数,从而陷入优化停滞状态,这限制了量子神经网络在实际复杂问
    2024/12/31
  • 本站讯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主要途径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臭氧具有强氧化性,不仅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进入植物叶孔损伤细胞,造成植物减产,威胁粮食安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保持森林碳汇与满足粮食需求之间的土地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加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因此,碳中和背景下,臭氧对我国未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与碳汇的关系亟待厘清。2024年12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前沿中心”)高会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One Earth(《一个地球》)在线发表研究论文“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ozone pollution will improve Chinese food security”(《减缓气候变化和臭氧污染将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该研究在改进动力降尺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全球模式提供边界场驱动区域模式,开展多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数值模拟,揭示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臭氧浓度降低及其对改善粮食安全、碳汇增加的重要意义。过去研究气候变化下臭氧对
    2024/12/30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我国外国语言类唯一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6期发表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对二语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学习外语“费时低效”,记忆大量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常常“学用分离”,不能把学习的语言运用起来,二语语用能力不足。这是我国外语教育中有待科学探索的重大学术问题。为了揭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规律,该研究以我国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揭示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对二语学习者在互动中实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时产生的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  语用协同是语言表征层面之外的语用表征层面的协同,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准确理解互动对象话语的语用意义,受互动对象启发,动态配合互动对象,与互动对象所使用的语用表征趋同的现象。国内外研究者以一些语用表征为例,证实了互动中存在语用协同效应,但也具有局限性,比如未考察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通过同盟者脚本技术任务,探究了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这两个因素对二语学习者在互动中实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时产生的语用协同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语语用能力和工作记忆是影响二语语
    2024/12/27
  • 本站讯大气河流(Atmospheric Rivers)是大气中相对狭长的区域,形似“空中河流”,常引发大陆西海岸的极端降水事件,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当前低分辨率(约100公里)气候模型难以准确模拟这些事件的强度,也无法有效预测其对温室气体变暖的响应。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简称“深海前沿中心”)高会旺教授和张绍晴教授团队,基于前期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近千年模拟数据,在大气河流强降水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利用高分辨率模式有效提高了对大气河流所致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揭示大气河流引发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团队前期研究(Gao et al., 2015; Gao et al., 2016)发现,低分辨率CMIP5模式模拟的大气河流强度偏低,登陆位置偏向赤道,存在显著偏差。本研究应用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大气分辨率 25 公里,海洋分辨率 10 公里,CESM-HR),通过提升对大气含水量和西风急流位置的捕捉能力校正了上述偏差,并进一步探索了北半球西海岸大气河流的频率、强度及其引发的强降水强度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高分辨率模式显著提
    2024/12/23
  • 本站讯一个完整且注释精准的基因组是解析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的核心基石。基因注释包括编码蛋白基因的编码区(CDS)、非编码区(UTR)、转录起始位点(TSS)和转录终止位点(TES)、非编码RNA,以及基因的可变剪切亚型等关键特征的识别的标注。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基因注释,才能将基因组序列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单细胞模式真核生物,曾因核酶和端粒酶的研究分别斩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和20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四膜虫大核基因组已历经多次组装和注释,其中包括2020年由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原生动物学团队高珊教授课题组率先完成的端粒到端粒的完整基因组组装 [1]。然而,现有的基因注释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基因错误注释、TSS和TES位置不准确,以及UTR信息缺失等。近日,高珊教授课题组通过整合大规模的转录组数据和表观遗传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模型、人工核对和实验验证,深度优化了嗜热四膜虫大核基因组的注释,相关成果Comprehensive genomeannotation of the mo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