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近日,北极大学(UArctic)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在线发布了《南极和南大洋学术出版形势和发展趋势(2016-2024)》。报告统计了2022年至2024年全球科研机构在全部期刊和优质期刊(排名前四分之一的期刊)发表南极研究论文数量,中国海洋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这一统计结果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南极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5/09/05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韩璐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负载多酚工程化外泌体的导电微针贴片用于糖尿病创面愈合。研究成果以“Conductive Microneedles Loaded With Polyphenol-Engineered Exosomes Reshape Diabetic Neurovascular Niches for Chronic Wound Healing”(负载多酚工程化外泌体的导电微针重塑糖尿病神经血管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愈合)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慢性糖尿病创面修复是临床治疗面临的重大难题,其核心病理机制与高糖状态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过度积累密切相关。AGEs通过与受体(RAGE)结合,持续激活活性氧生成系统并放大炎症信号通路,促进促炎因子大量释放,由此形成氧化应激与慢性炎症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这一过程不仅破坏组织微环境稳态,还进一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和神经再生障碍,显著抑制血管新生、神经修复及组织再生,最终导致创面愈
    2025/09/05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秦冲教授团队在国际生物信息数据库领域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题为“MolGlueDB: an online database of molecular glues”(MolGlueDB:一个在线的分子胶数据库)的研究论文,发布了国际首个分子胶药物数据库。
    2025/09/05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庄光超教授课题组在冷泉沉积物硫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ulfur Isotope Biogeochemistry Controlled by Sulfate Reduction Activity in Cold Seep Sediments”(冷泉沉积物硫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受硫酸盐还原过程控制)为题,发表在地学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地球物理研究通讯》),揭示了冷泉沉积物中硫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及控制因素。在典型海洋沉积物中,受有机质可利用性的限制,单个细胞的硫酸盐还原速率(csSRR)较低,通常会产生接近热力学平衡状态的高硫同位素分馏(60–70‰)。而实验室模拟实验证实,在甲烷浓度升高的驱动下,硫酸盐还原菌的强烈代谢活动可导致硫同位素分馏幅度显著降低(20–40‰),从而形成具有显著重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的黄铁矿。虽已有研究基于间接证据探讨甲烷通量与硫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但迄今在现代自然沉积体系中仍缺乏直接证实甲烷浓度与硫同位素组成关联性的实证证据。富甲烷冷泉沉积系统硫组分同位素特
    2025/09/05
  • 海水养殖贝类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净化近海环境的贡献早已为人们认知,但其可否加速海洋吸收大气CO₂却在国际学术界争论了20多年。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创新性实验,首次在生态系统尺度上揭示了牡蛎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近日,该成果以“Oyster Farming Acts as a Marine Carbon Dioxide Removal (mCDR) Hotspot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牡蛎养殖是减缓气候变化去除海洋二氧化碳的热点)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为将养殖贝类纳入蓝碳框架和全球碳汇交易体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也为将其纳入海水综合养殖结构提供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理论支撑。
    2025/09/04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领衔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文科重点团队,在国际语言学权威期刊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影响因子5.3)上发表了题为“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oredom on language achievement”(无聊情绪对语言学习成绩的影响:一项元分析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
    2025/09/02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涛教授课题组在二聚环色胺生物碱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Psychotriadine Featuring [3,3]-Rearrangement and Stereo-Controllable Ring-Contraction”(以[3,3]-σ重排和立体可控环收缩为特征实现(−)-Psychotriadine的不对称全合成)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
    2025/09/02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洪玉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刚研究员,在不对称催化烯醛交叉偶联反应构建手性生物电子等排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ickel-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and Enantioselective Olefin-Aldehyde Cross-Couplings toward Acyloin Isosteres”(镍催化区域和对映选择性烯醛交叉偶联反应构建α-羟基酮生物电子等排体)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生物电子等排取代已成为现代药物研发中的关键策略,尤其适用于将二维官能团替换为三维结构,以改善如溶解度、代谢稳定性和靶点选择性等类药特性。近年来,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维脂肪族生物电子等排体的多样化设计,这类结构具有调节分子构象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生物活性分子中普遍存在手性特征,且立体化学单元常与平面药效团相邻,导致许多药物靶点需要精确的立体化学匹配才能实现最佳结合,这也极大
    2025/09/02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刘春龙教授在全球海洋生物入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Dynamic Environmental Niches of Marine Invasive Species Over 200 Years”(海洋入侵物种在200多年中的环境生态位动态)和“Understand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environmental niches”(从环境生态位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入侵)为题,分别发表在自然指数期刊Ecology Letters和国际权威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25/08/31
  • 近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郭玉越撰写的论文《重省实验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国内文学顶级学术期刊《文学评论》2025年第4期发表。
    2025/08/31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赵呈天教授团队在丝盘虫基因敲降技术体系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Decoding the Peptidergic Signaling Pathway in Trichoplax adhaere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 Silencing Method”(通过开发基因沉默方法解码丝盘虫中的肽能信号通路)为题,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
    2025/08/29
  • 8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傅刚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研究员在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LSEVIER旗下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地球系统与地球环境》)期刊,发表题为“Initial development of marine meteorology in China: Insights from two pioneers Prof. Pingjan Tsiang and Prof. Binhua Wang”(中国海洋气象学的肇始征程——两位先驱者蒋丙然与王彬华的拓荒志)的论文,还原了1920年至1980年中国海洋气象学从“起步奠基”到“专业深化”的发展脉络,这是国际学术界首篇介绍中国近代海洋气象学发展历史的英文文献。文章聚焦蒋丙然先生与王彬华先生的学术贡献,既梳理了师徒二人“科学传承”的历史脉络,也探讨了主权争夺、战争动荡、语言壁垒对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影响,填补了国际科学史界对中国海洋气象领域先驱学术成就的认知空白。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