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学术海大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和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的刘福凯副教授、宋丰飞教授和罗义勇教授在海温季节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1980年代以来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季节振幅增强,并阐明了其控制机制及潜在的生态效应。相关成果以“Human-induced intensified seasonal cycl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人类活动导致海表温度季节循环增强)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SST是衡量海洋热力过程变化的重要指标,也是物理海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对象。已有研究对其平均态的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然而,即使平均态保持不变,SST依然能够通过其年循环振幅(即夏冬季温差)的变化影响气候系统的各个方面。目前,针对SST季节循环变化的研究集中在对未来情景下的预估。然而,观测中SST的季节振幅发生了何种变化?它能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海洋内部?其控制机制和生态效应如何?这些问题为理解 SST 的时空演变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多种观
    2024/05/13
  • 本站讯近日,学校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守德副教授、赵玮教授、田纪伟教授等科研人员在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南海背景内潮可以显著抑制台风强度的发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以“Ocean Internal Tides Suppress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海洋内潮抑制南海台风强度》)为题在线报道了该成果。台风是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准确预报台风强度是防范应对台风、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台风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源于海洋,加强对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的机理认知可以有效提升台风强度预报水平。近年来,学界在开阔大洋及墨西哥湾等台风活跃区的研究发现,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例如中尺度涡、障碍层等)对台风-海洋相互作用及台风强度发展具有重要的调制作用。南海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之一,但是其超强台风的发生频率比相邻的西北太平洋明显偏低。传统观点认为,南海较小的海盆尺度、以及台湾
    2024/05/10
  • 本站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和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王海副教授和郑小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学者在人为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从人为气溶胶排放变化引起的大气遥相关视角,揭示了近年来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快速增暖的成因。研究成果以“Atmosphere teleconnections from abatement of China aerosol emissions exacerbate Northeast Pacific warm blob events”(中国气溶胶减排导致的大气遥相关过程加剧东北太平洋暖斑事件)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同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自2010年以来,东北太平洋发生了多次破纪录的极端暖海表面温度(SST)事件(也称暖斑或海洋热浪)。这些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周边区域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太平洋SST在过去10
    2024/05/10
  • 本站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德海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Exploring the Diverse Landscape of Fung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Regio- and Stereoselective Dimerization of Diketopiperazines(真菌细胞色素 P450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催化二酮哌嗪多样化二聚的全面探索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DOI: 10.1002/advs.202310018)。图1. 二聚化方式构成了di-DKPs化学多样性的基础二聚吲哚二酮哌嗪(dimeric indole-containing diketopiperazine,di-DKP)由两分子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DKP)单体通过C-C或者C-N键偶联形成,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中的生物碱。在di-DKP生物合成过程中,存在多种区域及立体选择性的二聚化模式(图1),极大丰富了di-DKPs的结构多样性。研究人员首先以报道的真菌DKP二聚化酶为靶点
    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