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文化海大园

  • 首页  文化海大园  海大史苑
  • 曾省先生与海边生物学

    作者:金松发布时间:2024-06-05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 字号:

    人物名片

    曾省,又名曾省之,浙江瑞安人,农业昆虫学家、生物防治学家,法国里昂大学理学博士。1931年9月至1935年8月,历任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主任,国立山东大学海滨生物研究所主任、农学院院长等职。

    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是两个重要历史时期。1930年4月,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甫一视事,就富有远见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学校的海洋科学学科由此萌发。

    1931年9月,法国里昂大学理学博士曾省到校,任生物学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海滨生物研究所主任,致力发展海边生物学科,聚焦海洋生物研究,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植入海洋基因,成为学校海洋科学学科奠基人之一。如果说杨振声校长是学校设立海边生物学蓝图的擘画者,曾省就是蓝图的实施者。


    学校聘曾省为海滨生物研究所主任的文牍

    重视师资和海洋生物采集

    生物学系建系之初,仅有一名专任讲师,招收新生6人,购置书籍仪器设备2000余元。曾省到系后,重视基本建设,添置图书仪器设备等达万余元,系里学生亦增至14人。

    曾省深知师资对办学的重要性,积极向学校推荐引进包括知名海洋学者在内的教师。他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期间,学校聘任张玺(海洋软体动物和原索动物研究学者)、刘咸(人类学学者)、喻兆琦(我国第一位从事虾类分类研究的学者)、段续川(植物学学者)、左景烈(植物学学者)等,以专任或兼任方式执教生物学系,推动了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曾省非常重视生物标本,尤其是海洋生物的采集,认为标本除了用于科研,还可做科普展览之用。到校当月中旬,他就带领本系师生赴青岛湛山海滨开展第一次海洋生物采集调查,采集到海葵和海藻等若干海洋生物,并于当日下午返校后对标本整理完毕。他鼓励学生利用周末与假期随本系教师去海滨采集动植物标本,平时每两周前往胶州湾内外采集一次;春假、暑假则分组出发,往北到龙口、烟台、威海等处,往南至台州、厦门、海南岛一带采集,获得丰富的标本,“为各校所未有”。1932年夏,曾省亲自率学生前往山东半岛北部各海口采集,历时两个月采集大量生物标本。他还与彼时正在法国的同门喻兆琦先生联系,将法国巴黎博物馆研究并且已经定名的产于山东半岛的20余种蟹类标本,寄赠生物学系保存,作研究和教学之用。1933年5月,曾省与张玺以及学校师生共9人赴水灵山岛与竹岔岛(位于今青岛市黄岛区海域)一带调查渔业情况为改进渔业作准备,并采集标本和渔具,归来写成《水灵山岛与竹岔岛之渔业概况》一文,发表在《青岛工商季刊》1933年第一卷第一期。

    教学和科研凸显鲜明特色

    曾省还修订学程纲要、添设涉海课程,加强教学工作,同时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向海洋。

    1931年的《国立青岛大学一览》“生物学系学程纲要”中设有藻学和海洋学课程,分别作为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选修课。其中,藻学“专论海水、淡水各种藻类植物之形态、生活史及分类,注重青岛附近各地藻类的采集、保存及研究”,海洋学则“讲授海洋的成分、分布,海洋的物理与化学性,特别注重海洋与动植物的关系”。海洋学所列参考书目有:JamesJohnstone著的AStudyoftheOceans,Daniel著的AnimalLifeintheSea。到了1933年上半年,生物学系学程中除继续设置藻学和海洋学两门课程外,又添设了鱼学课程,“专讲山东半岛所产海水淡水鱼之分类,且涉及渔法和养殖法”。

    1932年4月,张玺来青岛开展海洋生物研究,下榻学校。曾省借机邀请张玺为本系学生讲授海洋学课程。在青期间,张玺每周二、四、六早晨七时至八时为学生讲授海洋学,每周日则带领学生外出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他讲授的海洋学课程第一部分结束后,生物学系学生反馈“咸感满意”

    曾省注重学生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的养成,倡导本系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定下选题,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研究。1931年10月2日,他在系内主导设立学术组织——生物学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学术演讲活动。同年10月,曾省在生物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青岛之渔业》的报告,翌年2月举行的第六次学术讨论会上又作题为《海洋原生动物》的演讲;本系学生张奎斗、肖庆恒等先后在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青岛之鲨鱼》《青岛之软体动物》《八带鱼之调查》等海洋生物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

    1932年,生物学系师生在青岛海滨发现两种新海洋生物:一种是蟹,被命名为“杨振声氏蟹”,此蟹原种记发表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沈嘉瑞先生所著的《中国蟹志》上;另外一种是鱼,被命名为“曾省氏鱼”,其原种记发表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刊上。《国立山东大学科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后,所刊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系师生的17篇学术文章中,生物学系学生写的就有4篇,其中3篇关于海洋生物研究。同年秋,《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刊载《生物学系最近工作》一文写道:“本校生物学系去岁工作,几全注意于海产之动植物……

    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后,在追溯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生物学系的八年(1930—1937)办学概况时如是记述:前四年为“生物学系之建设时期”,“教员方面,除教课为其应负之责任外,大部精力,均集中于学术之研究,工作可分二部,一为海洋生物,一为昆虫生物与寄生虫,前者当生物学系创办之初,即注意采集,良以材料之搜集,为研究之初步工作也。……至寄生虫之研究,则多属食用海水鱼之寄生虫”。此处所说的“食用海水鱼之寄生虫”研究,主要研究者正是曾省。

    怀报国之志情系海洋研究

    1933年春,学校在崂山沙子口设立海滨生物研究所。研究所由生物学系派员常驻,主要在夏季(尤其是暑假期间)以全系之力从事海洋生物研究。

    学校成立海滨生物研究所,曾省寄予厚望。他在《胶州湾之海产生物》一文“结论”部分满怀期待地写道:

    “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自成立以来,对于此项工作(编者注:指研究海洋生物),努力进行,不遗余力,惟感经费不足,人材不集中,近复组织海滨生物研究所,希与国内各大学及研究机关通力合作,藉收众擎易举之效,从此发展迅速,蔚然大观,美国之胡斯浩(WoodsHole)意大利之纳布尔(Naple)将不得专美于前也。”


    曾省(右二)与秉志(中)等在学校海滨生物研究所留影

    为摆脱行政事务之羁绊,1933年秋,曾省辞去生物学系主任职,改任海滨生物研究所主任。研究所除曾省外,还有生物学系两位教授——喻兆琦和沈嘉瑞兼任研究员。海滨生物研究所组成人员在当时的国立山大当属顶配——三人皆是教授。然而由于经费拮据,研究所“成绩不大”,这极可能成为曾省心中一大憾事。

    1934年7月,学校农学院成立,曾省受聘任院长,从此离开生物学系。即便如此,他仍未放下心心念的海洋生物研究。

    就在曾省转任农学院院长的同月,青岛海产生物研究所成立,所址设学校生物学系,在青岛水族馆分设研究室。该研究所由学校联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中华海产生物学会、青岛观象台、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筹措研究经费。曾省被推为研究所委员会常务委员。1935年4月,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组中国分会在南京成立,曾省以会员身份参加成立大会提交“请教育部通令各大学生物学系每年暑假派学生考察海产生物”之提案,获大会通过;并受委托与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共同负责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的具体筹建事宜。

    1935年,国立山大农学院一度停办。同年9月,应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邀,曾省入川出任该校农学院教授兼院长,从此离开学校。

    曾省在学术上主攻昆虫学和寄生虫学等,到校后“由陆入海”,将专业兴趣与海洋生物研究相结合,并斩获不俗。究其原因,除了他具有深厚的专业学识,其内心涌动的“科学救国”情怀也不容忽视:

    “研究海洋生物,不仅对于科学有所贡献,且能开发富源,供给人民生活上必需之物,方今举国竞言科学救国,于此一端,宜有提倡发展之计划……水产事业包括渔捞,制造,养殖三项,而此三门学问,莫不用海洋生物学为之基,凡生物学家研究海洋生物之形体,发生,营养,成长,习性,分布,其结果皆可用于水产事业,故研究海洋生物,不仅为生物学家应尽之责,乃谋水产事业发展者所当提倡之事也。”


    文章作者:金松

    文章来源:第2254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24年5月30日)

    文:
    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