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主页显示

  •   本站讯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立项名单,中国海洋大学共有7个项目入选,其中暑期学校2项、学术创新论坛5项,立项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本次项目申报工作依据《关于开展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鲁教研函〔2023〕5号)有关要求组织开展,经各学校申报,相关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指委推荐,省教育厅审核等程序,确定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52项,其中实践大赛14项、暑期学校17项、学术创新论坛21项。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依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类项目立项工作。截至目前,校级立项研究生学术论坛类项目69项,其中未来科学家论坛10项、暑期学校14项,其他学术论坛45项。  近年来,学校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通过院士、知名学者专题讲座,研究生学术成果汇报,墙报展示,参观海洋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吸引了来自韩国全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参加,有效促进学术资源共享,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
    2023/07/12
  • 本站讯为推动山东省海水高效种质创新与蓝色种业健康发展,保障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落实,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确保项目任务目标顺利完成,2023年7月7-8日,中国海洋大学召开项目推进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研究员担任咨询专家组组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海洋科技处郭怀芳处长、农村科技处杨书平副处长、战略规划处兰庚副处长,烟台市科学技术局王培学副局长,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海洋科技处李德强处长出席会议。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教授介绍项目进展,学校科学技术处处长李岩主持会议。  郭怀芳指出,深远海设施养殖前景广阔,是第一、二产业一体化的战略产业,各地方高度重视,山东在相关品种上有基础、有优势,希望项目组吸收相关专家意见,进一步与产业结合,兼顾短线突破与长线布局,建设苗种培育基地,打造深远海设施养殖的“山东品牌”。  包振民对“虾、贝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与新品种培育”的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和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重点介绍,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进展,研究团队和企业单位对课题执行的难点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研讨。项目组就刚启动的“重要设施养殖鱼类优良种质创制与规模化苗种培育关
    2023/07/12
  • 【编者按】7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副刊“开卷知新”栏目刊发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的署名文章“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讲述了团队树立大食物观,利用黄海冷水团,打造“深蓝1号”实现深远海三文鱼全周期养殖的科技创新故事。现转载该文,以飨读者。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海上牧场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在青岛东南方向海域,利用养殖容积为5万立方米的“深蓝1号”大型装备,继批量养成虹鳟和硬头鳟后,今年春季又批量养成大西洋鲑,证明了我国深远海三文鱼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  鲑鳟鱼类俗称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18摄氏度,因为肉色粉红、肉质弹性高、风味独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与海外知名产地的养殖三文鱼相比,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具有水质好、品质高、养殖周期短、寄生虫病害轻、人工和物
    2023/07/12
  • 成功完成OBEM 6000回收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OBEM 6000)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海底大地电磁长期观测,这是我国首次在水深超过5000米海域进行大地电磁测量试验,是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领域实现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电磁装备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于2022年11月完成了自主研发的5台海底电磁采集站投放工作,最大座底深度为5040米,并于2023年4月成功完成所有采集站的回收,获得高质量的长期观测数据。这是我国首次在水深超过5000米的海域成功获得海底大地电磁数据,填补了国内海洋电磁探测在深度大于5000米海域的深海进入能力空白,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电磁装备进一步走向深海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将加快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反演解释,为西太深部地质结构研究提供新的电性信息。  团队将继续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赋能优势,持续创新研发海洋电磁高端装备,为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深部
    2023/07/12
  • 本站讯7月7日下午,学校召开2023年科级干部调整暨新入职干部岗位安排工作座谈会,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鹏出席会议。会议由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主持。会上,范其伟介绍了本年度科级干部调整的原则和总体考虑以及今年辅导员招聘情况;王雪鹏宣读了学校党委对本次科级干部岗位的调整方案并通报了新入职干部工作岗位安排情况。学校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鞠红梅面向本次岗位调整的科级干部和新入职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本次岗位调整的科级干部代表刘重阳,新入职干部代表胡永春分别作了发言,他们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学校党委的决定,感谢组织的培养与信任,将牢记使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在学校迎接建校100周年、迈上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不断奋进,为新时代海大工程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武装部部长于淑华和海洋与大气学院党委书记王曙光结合自身经历先后交流了工作经验和体会。张静代表学校对新入职的干部表示欢迎,对本年度岗位调整的科级干部给予勉励,对本次科级干部调整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和成长向年轻干部们
    2023/07/12
  • 本站讯 7月9日,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霍胜勇一行到中国海洋大学交流。校长于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国内合作工作办公室主任周珊珊出席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学校宣传片《蓝色华章》。于志刚对霍胜勇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重点介绍了学校围绕“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开展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回顾了自2021年双方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开展的合作交流情况,期待双方围绕海洋牧场主题,设计水产养殖全链条合作平台,建立交流机制,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发展。霍胜勇向中国海洋大学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交疏浚(集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海洋作为感情的纽带把双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海洋工程、海上作业等方面合作交流密切,希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把海洋牧场项目作为落实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行动,共同成立课题组,研讨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销售模式,解决深远海养殖技术难题,实现合作共赢。麦院士指出,海
    2023/07/10
  • 【编者按】2023年7月9日,《凤凰卫视》播出新闻节目“日本计划核污染水排海 中国民众:少吃海鲜”。节目中称,日本政府计划最快今年8月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进程。在中国内地,民众表示听说了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担心对身体造成影响,称会少吃海洋或者吃国内产的海鲜。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锋民教授表示,日本坚持将核污染水排海,只是考虑经济效益。核辐射物质排海,造成最大的影响是不确定性,目前没有数据支撑核污染物质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节目如下:
    2023/07/10
  • 本站讯7月5日至8日,中国海洋大学“践行大食物观,构筑‘蓝色粮仓’”未来科学家论坛在鱼山校区举办。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炜,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等出席论坛。刘勇副校长和李琪院长致辞开班仪式上,刘勇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各位嘉宾莅临表示欢迎。刘勇表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我国历次海水养殖革命性浪潮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肩负着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本次论坛是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之一,旨在引领广大水产学子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建设海洋强国、农业强国等重大决策部署,为“蓝色粮仓”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新时代水产人的青春力量。水产学院院长李琪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李琪介绍了水产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水产学院的专业与学科建制、师资队伍与平台现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科学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团队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为涉农涉海高校搭
    2023/07/09
  • 本站讯 7月4日,学校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精神和工作要求,通报上半年安全稳定工作、保密工作有关情况,对暑期学校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学校党委书记田辉,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副校长王剑敏、刘勇、范其伟出席会议。张静主持会议。田辉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之年,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关键之年,做好暑期和开学前的工作对于推动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十分重要。全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进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田辉强调,要守牢风险底线,切实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安全稳定是我们工作的底线,是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万无一失”。要抓好暑期安全稳定工作,深入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做好暑期外出师生和外来人员安全的教育、提醒、督促和管理,做好值班值守。要着力推进安全稳定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抓好安全责任的落实。要做好新形势下的
    2023/07/07
  • 本站讯2023年7月3日-7日,中国海洋大学“勇担使命、踔厉奋发,奋进新时代”中层副职干部培训班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并讲话。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雪鹏主持开班式。张静指出,本次培训是在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实施新时代海大工程的背景下举办的,是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持续深化干部理论学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张静强调,参训学员要倍加珍惜学习机会,依托优势教育资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聚焦理论素养,以学铸魂强党性,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聚焦能力提升,以学增智强本领,着眼学校改革发展,努力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要聚焦学用结合,以学促干建新功,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和具体行动;要聚焦纪律规矩,
    2023/07/07
  • 本站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多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甘波澜教授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纬度多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涡解析地球系统模式揭示了中纬度锋面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次海盆尺度副热带模态水的控制机理。研究成果以“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formation controlled by Gulf Stream fronts”(《湾流锋面控制北大西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作为全球体积最为庞大的副热带模态水,北大西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于湾流及其延伸体南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物质能量输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的副热带模态水形成机制主要基于以大气驱动海洋为特征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建立,但以此为理论框架的气候模式对副热带模态水的模拟效果却不甚理想,特别是低分辨率模式会极大低估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率,而其背后的原因一直不清楚。该研究基
    2023/07/07
  •   【编者按】7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红船初心专刊”的“一线讲述”栏目刊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40年来聚焦蓝色种业,践行大食物观的自述文章。现转载该文,以飨读者。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包振民  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兴起了藻、虾、贝、鱼、海珍品(海参、鲍鱼)五次浪潮。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水养殖业在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海水动物的养殖,转向以对虾、扇贝为主。以我的导师王如才教授为代表的贝类研究专家,陆续攻克了扇贝自然苗采集技术、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和筏式笼养技术,为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病害大规模暴发给我国扇贝养殖业带来致命打击,许多海区养殖扇贝死亡率达到70%~80%以上。王如才教授叮嘱我说,扇贝育种的工作要赶紧抓起来了。我谨记在心,重点对黄、渤海区普遍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研究,着手培育我国的扇贝良种。  扇贝育种之前从没有人做过。面对野生种,我和团队成员边摸索边实验,不断攻关,借鉴动植物育种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以数量遗传评估BLUP技术为核心的扇贝育种技术体系。十
    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