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综合新闻

  • 本站讯近日,《自然资源部关于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发布,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胜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殷晓斌、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邢磊3位教授荣获2023年度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于胜尧教授长期开展俯冲带地壳深熔-花岗岩成因等方面的基础地质科研工作研究,形成了“俯冲带差异深熔与花岗岩成因”等代表性成果。构建了显生宙TTG岩石的碰撞高压深熔新成因模式;揭示了深俯冲陆壳差异折返过程中的深熔-岩浆转换机制;揭示不同性质深熔-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带构造转换的耦合关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入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殷晓斌教授以“新型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复杂海洋环境精细化遥感和应用”为代表性成果,改进了L波段泡沫和粗糙海面辐射模型,被欧空局采纳为国际上首个土壤湿度和海洋盐度卫星业务化处理方法,被美国航天局采纳为新型卫星仿真算法;建立了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全链路仿真平台,实现了新载荷参数和反演精度等关键指标的分析和论证,为卫星工程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揭示了
    2024/10/31
  • 本站讯2024年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新楼启用仪式在崂山校区原工程楼2号楼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华军,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勇出席仪式。  李华军在致辞中对关心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发展的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有关师生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学校海洋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站在新起点、面向新阶段,学校强化项目、平台、团队的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了两个科研平台,集聚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思路探索新发展机制。面向未来,希望大家以国家重大需求、行业需求为牵引,以工程应用为落脚点,积极面向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刘勇回顾了海洋工程装备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海洋工程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对新楼启用表示祝贺。他指出,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是助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学校迎来百年校
    2024/10/31
  • 本站讯10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办的第十三届中俄北极论坛在青岛举行。来自中俄两国的90余位政府部门、涉北极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期下的中俄北极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凌铁军,前俄罗斯北极大使及驻冰岛大使、现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副校长Anton Vasiliev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刘勇、凌铁军、Anton Vasiliev先后致辞刘勇在致辞中阐述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推进极地科学研究进程中取得的长足发展。他强调,第十三届中俄北极论坛的举办将有力拓展北极治理研究新视角,碰撞出更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逐步把论坛打造成为融合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教育合作、产业服务和建言献策的综合性平台。未来,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推动与俄罗斯在北极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力争形成更多合作成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海大贡献”。凌铁军在致辞中对中俄北极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论坛多年来在学术和民间层面为推动中俄北极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俄两国建交
    2024/10/31
  • 本站讯10月23日,在百年校庆之际,由中国海洋大学和崂山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期刊《智能海洋技术与系统(英文)》(IMTS)聘请加拿大皇家院士Witold Pedrycz教授担任期刊的名誉主编,聘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生教授和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张孟杰教授担任期刊的顾问编委。  学校期刊社社长杨立敏对Witold Pedrycz院士、陈生院士和张孟杰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和海大期刊社海洋特色期刊群建设的总体情况。《智能海洋技术与系统》主编董军宇教授介绍了期刊的创办初衷、创刊历程以及期刊现阶段的发展情况。Witold Pedrycz院士表示,IMTS立意新颖独特,人工智能现今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IMTS应做好人工智能与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等刊载主题的平衡;陈生院士表达了自己对期刊的认可和支持;张孟杰院士对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目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应用在各种领域,IMTS的主题可以涵括经济、环境、健康和社会等各个学科主题,也可以通过专栏的形式的刊载数据整理类型的文章。三位院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的加
    2024/10/31
  • 本站讯10月28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生态环境部2024年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结业典礼在崂山校区举办。青岛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丁安辉、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出席结业典礼。刘勇表示,在生态环境部的全程指导帮助,中共青岛市委、市委外办、有关驻华驻外使馆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圆满完成了此次研讨班的各项任务,对此深表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建校10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回信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促进全球海洋合作、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希望学校相关部门珍惜与各位专家、各位来宾结下的深厚友谊,进一步加强学习交流,持续深化与各国政府有关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的多领域国际合作。愿携手努力,共同为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丁安辉在致辞中向本次研讨班成功举办和各位学员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海洋大学的精心安排和长期以来对青岛市国际交往合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谢意。期待各位学员学成归国后,充分运用此次的收获和感悟,为本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6-27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主办,主题为“教育政策、教育治理与新质生产力”的第四届全球视野中的教育政策论坛在青岛举行。此次国际会议是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省与美国交流合作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东洋大学、AEMG研究院、麦可思公司、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都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青岛大学等30多所科教机构的80余位教师及60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本届论坛。本次论坛还特别举行了学术期刊对话与校友论坛活动。2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适逢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精神,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靶向“谋海济国矢志一流”的百年海大的未来发展,通过交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与思想,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协办方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焕良对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致以祝贺,并分享了他对教育政策与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刻见解。协办方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孙祖兴
    2024/10/28
  • 本站讯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十届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讨会在青岛召开。崂山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院士出席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主持开幕式。吴立新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整体上正在逐步从跟跑阶段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海洋科学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体海大师生回信中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我们应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通过多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实现海洋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变革,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加快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人才力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海洋科学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王厚杰副校长表示,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讨会是地球科学领域特色鲜明的学术盛会,为国内同行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海洋大学站在迈向下一个百年的历史起点上,希望与国内同仁加强沟通合作,共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3日至10月26日,2024 EcoEnergy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山东青岛星河湾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与Wiley出版集团、EcoEnergy期刊共同举办。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EcoEnergy主编、吉林大学冯守华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EcoEnergy共同主编、昆士兰大学王连洲教授和Wiley出版集团中国区物质科学出版总监徐广臣博士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茂椿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国海洋大学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发展,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海洋科学、水产稳居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深海圈层动力学、水产遗传育种、海洋糖类药物开发等方向实现国际领跑,为国家教育事业、海洋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本次会议以海大百年校庆为契机,聚焦高品质、高效益、可持续、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研讨,是促进绿色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积极举措,必将不断激发新智慧、启迪新思路,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工艺革新、产业落地。会议邀请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富山大学椿范立教授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6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旅居深海与深空”——雅克·鲁热力基金会国际创意设计大奖赛获奖作品荟萃及院士作品展在西海岸校区举办,王雪鹏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及剪彩。王雪鹏简要回顾了双方合作进展情况,对雅克·鲁热力基金会国际创意设计大奖赛获奖作品荟萃及院士作品展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他认为参展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有利于年轻一代海洋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愿与法国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文化界同仁一起,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人类海洋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海洋空间站项目创始人雅克·鲁热力(Jacques Rougerie)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学校百年华诞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海洋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双方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感谢学校对此次展览的支持,他说我们都肩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希望此次展览可以为年轻一代的海洋教育事业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开幕式上,王雪鹏为雅克·鲁热力颁发了聘书,聘任鲁热力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名誉教授。活动由中法海洋合作中心承办,国际合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5日下午,山东省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教育基金会”)三届五次理事会议在学校崂山校区召开。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原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剑敏出席会议。范其伟代表学校向各位理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基金会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牢固树立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基金会的战略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路径、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构建资源汇聚新格局,为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增添更强助力。王剑敏在讲话中感谢大家对教育基金会工作的支持与厚爱。他讲到,学校教育基金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的运转体系,打下了良好的资金筹措和项目执行基础。希望各位理事、监事以及秘书处能够积极作为、勇担重任,让捐赠资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不断产生正向催化作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孟凡主持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教育基金会工作报告、财务及理财报告,审议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人员届中调整建议方案》。教育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代表)、监事、秘书处有关人员参加会议。通讯员:唐蜜苡 图:张芮齐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5日上午,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在崂山校区会见了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交流座谈。范其伟对赵瑞君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向红河州、绿春县领导参加学校百年校庆活动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持续深化双方合作,始终“应绿春所需,尽学校所能”,以茶加工产业为基础,寻找更多契入点,助力绿春县振兴发展。赵瑞君代表云南省红河州委州政府对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对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来给予红河州绿春县的帮扶表示感谢,对学校一直以来帮助绿春县茶叶经济发展的真情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今后恳请中国海洋大学继续对红河州对绿春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支持和帮助。红河州、绿春县,学校工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同志及选派绿春县挂职干部、第一书记等参加会见。通讯员:纪玉洪 黄雷 图:纪玉洪合影
    2024/10/28
  • 本站讯10月25日下午,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23-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青岛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丰昌院士,委员陈建芳研究员、郭华明教授、李芳柏研究员、李铁刚研究员、孙松研究员,特邀专家卢少勇研究员等出席会议。校长助理、科学技术处处长李岩向各位委员对学校发展、实验室建设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对学校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提出了殷切期望,为学校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希望实验室在学术委员会的帮助下,面向国家海洋环境保护需求,以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已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成为海洋环境与生态领域人才集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地,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研究的强力引擎,积极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实验室主任江文胜教授围绕实验室基本情况、近年来建设成效、科学研究与进展、下一步工作计划四个方面作了工作汇报。实验室学术骨干高阳教授、赵建教授、辛佳教授分别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汇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会委员一致认为实验室在科学研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