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海大新闻

  •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网站、《山东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对中国海洋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坚持第一标准,坚持引育并举,坚持分层分类,坚持以人为本,奋力答好新时代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张答卷”,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世界重要的海洋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现转发教育部网站报道内容和其他媒体链接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师德建设、引进培养、评价改革、服务保障等工作,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夯实思想政治根基。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出专门部署。编制学校“十四五
    2023/09/25
  • 本站讯秋季学期第一周,9月21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田辉以“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绽放绚丽之花”为题为2023级4400余名本科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授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田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在求学期间,喜欢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向时代、大学和成长求索答案。求索时代,田辉从“世界之变”和“中国之变”两个维度阐述时代特征,带领同学们认识和把握时代机遇、明晰时代责任。他深入分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强调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同学们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时代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命运与共,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求索大学,田辉从历史沿革和特色传统两个层面
    2023/09/25
  • 本站讯 在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merald和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组织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杰出博士研究(Emerald HETL Outstanding Doctoral Research Awards)的评选中,国管学院陈琛老师的研究成果《The social impacts cre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university campuses》(跨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社会影响)从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度赞扬奖(Highly Commended),成为三位获奖者之一。该奖项由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merald和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组织(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Learning Association)联合举办,每年面向全球的所有高校、研究机构等各类组织征集研究成果,旨在选出能切实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全球仅三人获奖,其中,一人获Outstanding Doctoral Research奖项,陈琛和另一位博士获H
    2023/09/25
  • 本站讯 9月21日,国内首门海洋类文理工交叉课程《经略海洋》新学年开课,吴立新院士讲授该课程的第一课:二十一世纪海洋科技前沿问题。该课程由未来海洋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联合打造,旨在探索高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指示要求,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吴立新院士首先阐述了海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从海洋与气候安全、海洋与能源安全、海洋与矿产安全、海洋与粮食安全、海洋与淡水安全、海洋与生态安全、海洋与航运安全等角度详细介绍了二十一世纪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当前海洋科研领域的瓶颈与突破。课堂上,吴立新院士讲到,海洋学科是“超级学科”,不仅包括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还与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可以更好地实现“透明海洋”,为国家海洋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海洋信息服务。他勉励听课的同学们,年轻一代要拥有好奇心、想象力和理想抱负,要以“为了人类的未来,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为思考的出发点,在海洋科学领域持续追求、努力实干。该课程由吴立新院士领衔21位涉海文理工
    2023/09/25
  • 本站讯9月,由中国海洋大学精心打造的国内第一门极地科学慕课——《极地探秘》在“学堂在线”正式推出。从2018年开始,一门关于极地科学的课程《极地探秘》在中国海洋大学的通识课选课系统中悄然出现。该课程在两个校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时授课,开创了学校网络教学的全新授课形式。《极地探秘》第一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这主要得益于课程拥有一支国内高校独一无二的从事极地科研的师资队伍。授课团队由来自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法学院和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的7名教授和1名高级实验师组成。8名教师均工作在极地研究的第一线,而且大多数教师参加过极地现场考察。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融汇教师个人体验,使课程生动有趣、如临亲境。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对极地科学各个学科的研究进展进行探索,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极地,认识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锻炼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经过一年的调整、录制、编辑和制作,中国海洋大学将《极地探秘》通识课程升级为慕课,作为“学堂在线”的第一门极地科学线上课程,向全国的大学生和极地科学爱好者开放。上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选课人数已
    2023/09/25
  • 本站讯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与海洋发展研究院组成的交叉融合科研团队在气候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应用连续非线性模型,全面评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全球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并预测了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由厄尔尼诺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增加的风险。研究成果以“Nonlinear El Niño impacts on the global economy under climate change”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作为地球系统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气候变率,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极端天气和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显著影响。世界气象组织已宣布太平洋呈现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年将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随着人们对厄尔尼诺形成机制及预测的认知逐渐走向成熟,评估和量化厄尔尼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效应,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由厄尔尼诺导致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增加,便成为了国际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各国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厄尔尼诺事件,以及制定相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指
    2023/09/25
  •   2018年9月,学校调整学院建制,成立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由此学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学校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高度的五年,也是学院开创高起点起步新局面、谱写建设一流学院新篇章、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团结奋斗、砥砺奋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交出了一份有高度、有温度、有气度的答卷。左图:校党委书记田辉(右二)到学院看望名誉院长娄成武先生;右图:2.校长于志刚(右三)为学院揭牌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委以为学院起好步、开好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推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处、见实效,以高质量党建凝心聚力,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学院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全过程。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健全党委理论
    2023/09/25
  • 本站讯 9月23-24日,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论坛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学界、科研院所、政府以及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原副局长陈连增,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尧,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副司长冯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大连市副市长刘东立,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雪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副主任、秘书长韩立民等出席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高建东主持。  丁德文院士,韩立民教授,大连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王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韩东望,辽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冬梅,大连海事大学栾维新教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研究员,山东大学杨林教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滕欣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李大海教授,广东海洋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杜军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建科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本次论坛组
    2023/09/25
  • 本站讯 为庆祝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置70周年,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实践与创新,打造馆校协同新模式,9月23日,“首届青岛馆校‘大思政课’联盟成立大会暨红色资源进课堂经验交流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了各驻青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青岛市博物馆学会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共同见证了联盟的成立。会议发起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勤禹,在致辞中详细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海大马院利用博物馆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的作法和经验,认为馆校“大思政课”联盟的成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将为青岛地区高校与博物馆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注入新活力。会议发起单位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馆长刘兆民分享青岛博物馆在“大思政课”方面的成果和计划。他表示,各展馆都已做好准备,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全面支持,并对这次联盟的正式成立表示了诚挚的祝愿。高校马院代表,青岛理工大学华章琳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鹏翔博士、山东科技大学高明副院长
    2023/09/25
  • 本站讯9月20日上午,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校长Richard A. Williams一行访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副校长刘勇会见了来访客人,就深化两校合作进行座谈交流。于志刚对Richard A. Williams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回顾了学校与赫瑞-瓦特大学友好交流历程。他充分肯定两校在计算机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建议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广至数学、物理学、金融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赫瑞-瓦特大学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更多方面的务实合作,力争将两校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并取得更多合作成果。Richard A. Williams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充分肯定两校在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他介绍了赫瑞-瓦特大学的相关情况和办学优势。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强化两校在合作办学及教师互访、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密切协作,在更多学科领域深化合作。在随后进行的中国海洋大学名誉教授聘任仪式上,于志刚校长为Richard A. Williams教授颁发了聘书。他表示,Williams教授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在国际学术界、高等教
    2023/09/22
  • 本站讯 为服务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促进学科交叉交流,学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培训交流会于9月18日至20日在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西海岸校区举行。会议邀请六位近年来学校新增的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代表做交流研讨,相关青年科研人员100余人到场参会,标志着学校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启动。本次会议按学科领域分校区举办,崂山校区围绕理科相关领域展开,鱼山校区面相生命及医学领域进行,西海岸校区聚焦工科相关领域组织。科学技术处相关人员介绍了国家杰青和优青项目的申报评审注意事项,并就校内科技人才团队的培育体系做汇报交流。国家杰青及优青代表董云伟、赵呈天、毛相朝、陈旭光、高凤和张正光做培训报告,围绕申报准备、专家意见、申报技巧等内容进行分享研讨。来自不同学科的青年科研人员就自身科研生涯规划、目前申报人才项目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给予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会议还针对学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问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建议及困难。近年来,学校科技人才工作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牢牢把握人才强校战略要求,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重点任务,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
    2023/09/22
  • 本站讯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成功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海底淡水资源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海试。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予国教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自主研发的海底淡水储层海洋电磁立体探测系统在长江口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海底淡水可控源电磁探测试验,填补了国内海底淡水电磁探测领域的空白。海底淡水是存在于海底沉积物孔隙和岩石裂缝中的天然淡水资源,在世界各大洲的近海海域均有发现,是沿海城市和岛屿潜在的淡水供给来源,已被联合国列为解决全球水安全问题的重大挑战和机遇。然而,海底淡水含水层的分布无法通过常规探测方法获得,亟需研发有效的海底淡水勘探技术。团队历经两年攻关,突破了高精度电流发射技术、浅海抗干扰检测技术和高效探测阵列技术,成功研发适于近岸浅水区地层探测的海洋电磁立体探测系统和相关解释技术。该系统由浅水便携式电磁发射机、拖曳式电磁采集阵列和海底电磁采集节点三部分组成。海洋电磁探测负责人裴建新副教授带领团队利用该系统在嵊泗海域海底淡水储集区完成海洋电磁剖面6条,测线总长度达100km,获得了高质量的海洋电磁数据。该电磁数据与项目团队前期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