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海大新闻

  •   本站讯11月17日上午,省委书记李干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面向学校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主持。  李干杰在宣讲时说,党的二十大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的政治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世界意义。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按照中央“九个深刻领会”要求,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实践,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李干杰说,“两个确立”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2022/11/21
  • 本站讯11月18日上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中国海洋大学设分会场,党委书记田辉、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党委副书记卢光志、副校长范其伟出席视频会。怀进鹏指出,党的二十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体部署,赋予教育以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并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体方案印发两年多来,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良好开局和重要阶段性成效。要坚定改革自信,增强改革紧迫感,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怀进鹏强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找准突破口,围绕建
    2022/11/21
  • 本站讯近日 ,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2022年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队伍答辩交流会以线上方式举办。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代先锋·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在全国112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据悉,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活动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委主题日重点活动之一,主要围绕“一老一少”重点人群,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向老人和儿童群体宣讲食品安全营养知识,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提升消费者维权能力和科学素养,影响更多人群关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2022年,来自全国57所院校的112支重点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其中。促成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中,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打造食育大课堂”为目标组建覆盖本硕博各学历层面的“食代先锋·七彩假期”实践团,由学院李振兴、常耀光、易华西教授担任专业指导教师,学院团委书记李想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团队组建以来,累计开展科普宣讲近百次,形成了精品课程20节,设计原创文
    2022/11/21
  • 本站讯近日,山东省“齐鲁巾帼十大科技创新之星”“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名单揭晓,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高珊教授荣获“齐鲁巾帼十大科技创新之星”。“齐鲁巾帼十大科技创新之星”“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评选由山东省妇联、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科协共同组织开展,面向全省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该评选旨在鼓舞和激励全省广大妇女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经过层层遴选,共确定10位“齐鲁巾帼十大科技创新之星”和140位“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高珊教授是学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是我国动物学界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女科学家。近年来,高珊教授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在原生动物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形成了多项有重要显示度的创新成果,迄今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多篇发表在Genes Development、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领域知名刊物。获国
    2022/11/21
  • 本站讯近日,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结果公布,我校获批127项,首次突破百项,同比增长53%,项目立项率51.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获批经费2535万元,经费数同比增长34%,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学校历史新高。此次获批项目包括青年基金63项,面上项目46项,优秀青年基金5项、优秀青年基金(海外)8项、杰出青年基金4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立项率达到65.6%,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高层次人才项目取得突破,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姜兆霞教授、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仇萌教授、医药学院王鑫教授、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田苗教授等4位老师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批数为历史最好水平;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马晓慧、海洋生命学院刘吉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崔中雨、医药学院韩璐、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龙等5位老师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另有8位老师获得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资助,为学校下一步争取国家级人才项目及带动相关重点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昕教授承担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海洋工程用多主
    2022/11/21
  • 本站讯近日,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公布300支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遴选结果名单,学校水产学院鱼山科普志愿者协会成功入选。鱼山科普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以志愿讲解和科普宣传为主要内容,以海洋生物知识科普为主要特色的公益性社团,累计260余名在校生加入。协会始终立足专业特色,专注学以致用,深化实践育人,形成“一项竞赛、两支团队、三类活动”的特色科普体系,多次获得校级“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一项竞赛”即水产学知识竞赛。协会依托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连续承办5届校级水产学知识竞赛和首届省级水产类专业实践能力竞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两支团队”即科普讲师团和新媒体运营团。协会根据成员特长合理分工,科普讲师团面向社会游客、青岛市中小学生和本校学生开展科普宣传累计550余次,新媒体运营团致力于打磨精品科普内容与创作线上科普推文。“三类活动”即海洋生物标本讲解、海洋知识科普宣传和潮间带海洋生物采集三类特色活动。协会依托水产学院与青岛水族馆合作共建的教育实
    2022/11/21
  • 本站讯11月13日,2022(中国)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决赛成绩公布,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勇夺季军,王金鹏老师荣获“最佳教练”。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由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岩珀(Oralist)、王承宇(Oralist)、张艺玮(Oralist)、滕佳瑶(Oralist)、王义方(Researcher)和郭昊瑞(Researcher)六位同学组队参赛,法学院王金鹏、于敏娜两位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比赛由中国海洋法学会和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共同举办。该赛事模拟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的案件审理程序,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竞赛中规格最高、参赛规模最大的赛事。该比赛旨在为参赛同学提供学习和探讨当前海洋法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平台和机会,促进高校学生认识全球海洋治理新发展新问题。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国内一流法学院校的30余支队伍参加,比赛主题主要围绕“外大陆架界限”、“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公海自由”以及“无人潜航器与海洋法前沿发展”等方面展开。比赛中,赛队不畏艰险,在初赛书状的筛选中脱颖而出,顺利晋级复赛;复赛更是在和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赛队和上海交通大学赛队的激烈角逐之中脱颖而出,挺进四强;
    2022/11/21
  • 本站讯2022年11月20日,2022中国-东盟“蓝色转型战略下渔业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董金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胡红浪,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轮值主席Mohd Effendy bin Abd Wahid,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等出席大会开幕式。  于志刚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东盟互为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具活力的合作伙伴。渔业和水产养殖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体系“蓝色转型”战略方面,中国和东盟肩负着重要责任。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发挥海洋和水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致力与东盟合作关系的拓展和深化,打造中国-东盟在高等教育、科技合作和产业协同方面的国际合作典范。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东盟水产教育网络、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相关领导和嘉宾在开幕式致辞中
    2022/11/21
  • 本站讯2022年11月5日至19日,由山东省地质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顺利举办。山东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地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于学峰、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教务处处长方奇志,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王厚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瑕、副院长韩宗珠、童思友等出席了比赛开幕式、闭幕式。受疫情影响,本次竞赛于线上举办,共有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共计5所高校22支队伍参赛。开幕式上,于学峰强调,地质工作对于国家总体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精神,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新定位、新要求,将地质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通过比赛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团队协作意识。最后,他代表山东省地质协会预祝本次比赛圆满成功。刘勇代表中国海洋大学致辞,他指出,地质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在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始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简要介绍了学校建校以来在地质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强调学校对于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视;
    2022/11/21
  • 本站讯11月18日至19日,中国海洋大学“未来科学家论坛——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化学化工学院承办,分设“化学、化工、环境和海洋”四个研究主题。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出席论坛开幕式。刘勇代表主办方向线上线下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海洋大学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国家海洋科教事业发展为己任,努力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科学家论坛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并为校内外相近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们提供增进学科交流、展示科研成果的渠道与平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创造条件。希望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师生能够畅言学术、共谋创新,在化学、化工、环境和海洋领域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先国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基本情况,并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能够拓展领域内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海洋与化学化工学科的交叉融合。本次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德国基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
    2022/11/21
  • 本站讯11月18至19日,中国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十周年庆暨首届国土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国管学院”)主办。会议围绕“中国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十周年庆”和“国土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展开,主要议程分为学科发展圆桌会和“国土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副校长范其伟出席会议。范其伟指出,国管学院成立以来,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文理交叉学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空间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管学院积极响应新部署新要求,整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公共政策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成立国土空间治理研究所,可为加强国土空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着力为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同时,期待与会专家能为中国海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多提宝贵建议,给予支持和帮助。会上,范其伟与国管学院党委书记庄岩共同为“国土空间治理研究所(RISG)”揭牌。会议开幕式由国管学院院长王
    2022/11/21
  • 本站讯11月17日,“通智卓识 行稳致远”第十四期“校长下午茶”活动走进行远书院,校长于志刚与师生们共同围绕“知行合一,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展开交流。初冬时节,阳光煦暖。行远书院N133房间内气氛轻松、融洽,师生们围坐,畅所欲言,互动热烈,其乐融融。大家围绕交流主题,从学校天文协会的观测实践活动切入,聚焦通识课程的学习与收获、对书院通识教育的感受与体会,以及对学校推行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建议等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新时代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立足人格培养和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更好地成长成才,造福国家和社会。同学们围绕在书院学习、生活的感受,分享了收获和思考。有的同学生动讲述了自己进行天文观测的心路历程和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天文的热爱与坚持;有的同学通过对天文协会活动的介绍,与大家分享了开展观测实践的感触和收获;有的同学结合学习具体课程的实例,交流了通识课程对自身成长产生的影响;有的同学分享了书院教学中的反思讨论、生活训练以及日常活动带给自己的思维锻炼和精神成长,并结合日常的观察与思考,围绕学校通识教育的建设,从增加课程供给和丰富教学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