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陈鷟,育人智慧)
2013年起,我为大学生开设人文通识课。其中一门被上海“智慧树”网站开发成慕课《漫画春秋战国》,被321所高校采用,累计选课人数已达11.43万人。与如此众多的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认识到人文通识课程的目的、意义与方法,均应指向以文化人。具体可以分解为三句话:立人先立心,授鱼亦授渔,人文就在呼吸间。
一、立人先立心
上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教育的历史基本就是儒家教育的历史。儒家教育经典《大学》中,有一段关于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的话,常常被概述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其中,前四个字“格物致知”是讲“知”的问题,后四个字“修齐治平”是讲“行”的问题。而中间的四个字“诚意正心”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关乎“知”与“行”的合一。然而在过往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人们都在强调“格物致知”和“修齐治平”,基本都忽略了“诚意正心”。而“心”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主导了人生的作为、成就与贡献。所以我认为教育要立人,立人先立心。否则就会出现知行不一。
那么“立心”是要立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在讲述春秋战国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儒家大师们早有教导,那就是孔子倡导的“仁爱之心”、孟子倡导的“羞恶之心”(或者叫“公平正义之心”)和荀子倡导的“进取之心”。当然,今天我们还需要注入时代内涵。也就是说在古人倡导的“忠孝慈悌信义勇毅”等传统意义之上,还应该注入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之心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进取之心。
北宋大儒张载也说过读书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心”也被放在了首位。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学生确立了这样的一颗“心”,何愁他们不能成长为一个个充满正能量、全面发展而有益于社会的人?
借用《文心雕龙》的一句话说:“有心之器,岂无文欤?”它原意说:作为有心灵的人,怎能没有文采呢?而我借以表达:一个有了高尚心灵的人,何愁不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呢?
二、授鱼亦授渔
这句话的内涵教育者都懂。它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人文通识课程也应该遵循。
所谓“授鱼”,就是传授知识。这一点主要强调信息量要大,知识要系统、准确、新颖。只有信息量大,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不虚度课时,浪费光阴。只有知识系统、准确,才会让学生好理解,好记忆,并形成完整的概念,才不会误人子弟。只有内容和观点新颖,才会给学生以兴奋,以求真、求新的引导。这就要求,担任人文课程的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对所授课程要形成清晰的体系,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有准确的认识,还要坚持研究探索和思考,将其他专家和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及时送达课堂,引领学生跟上知识的进步。
我所讲述的春秋战国课程,由于时间跨度大,国家、人物、事件头绪众多,很难形成整体概念。为了让学生整体系统地把握这段历史,我把这段历史的总特点归结为一个“乱”字,具体体现在礼崩乐坏、弱肉强食和思想多元。因为乱,全社会都在探索和追求“治”,于是实践探索中英雄辈出,思想探索中百家争鸣。雄主、能臣、名将、说客、侠士、实业精英各显其能,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名、杂家、小说家百花齐放,最终社会落脚于秦统汉治。以一个由乱而治的完整逻辑体系来讲述和论述那个时代,让学生整体把握和更加清晰地认识春秋战国。这是我在“授鱼”方面所做的工作。
所谓“授渔”,就是传授方法。我认为,一切写到书本上的东西,都已经成为凝固的知识。所有活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方法论所说的方法,都只能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心领神会之中。
以一个知识点为例。《完璧归赵》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通常人们会在精彩的历史记述中,将目光聚焦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忽略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忽略了大的历史,以至于一叶障目。所以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放大视野思考这个问题,由此而得出可能更有价值的结论和启示。
秦昭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去换赵国的一块宝玉。赵国上下惊慌失措,派蔺相如将“和氏璧”送来了。秦昭王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了五日,等到的却是蔺相如的欺骗。就在秦昭王斋戒的五日之中,蔺相如将宝玉偷偷送回了赵国。我们思考一下,按照常理,这时作为强国的国王,秦昭王应该是什么态度?然而秦昭王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他似乎丝毫没有生气,而且很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把他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就放回国去了。接下来的渑池大会,秦昭王又是如法炮制,让赵国人看到秦王是如此地敬畏蔺相如这个机智勇敢的外交家。而赵国呢,象发现国宝一样发现了一个外交天才,居然把蔺相如的地位提高到功勋卓著的大将廉颇之上,造成了将相不和。虽然《史记》说蔺相如胸怀大度,感化了廉颇,廉颇又负荆请罪,以至于将相和。但事实证明,后来百战百胜的大将廉颇与赵王室渐行渐远,直至离开赵国。我们试想,秦国对于赵国,害怕的是一个外交英雄蔺相如,还是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廉颇?可以说大的历史真相只能是:秦昭王设了一个连环骗局,刺探了赵国抗击秦国的实力和决心,骗了赵国君臣,导致其内部不和;也骗了千古历史学者,让他们误为一个外交英雄大唱赞歌;也由此骗了千古读者,只一叶障目地看到蔺相如个人的小智小勇,却忽略了秦昭王的千古迷局和大智慧。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再把目光拓展到更加宽广的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这句真理。那么,当一个弱小的国家被强敌帮助着塑造外交英雄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的警惕!
这就是我想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三、人文就在呼吸间
人文课堂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在师生互动中,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气场。让学生在人文呼吸中受到熏陶。
例如,我的历史课堂涉及到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它是对秦帝国灭亡的反思。本来是作为思想性材料带到课堂的,但我依然会认真地给学生分析它的文学之美,并进行认真的诵读。我朗诵一段,再要求学生群诵。学生们会用我同样的语气朗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通过这样的群诵,可以营造一个浓烈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的文人那种:峨冠博带,器宇轩昂,心忧天下,怀抱古今的博大气概。
这就是我对人文通识课程的理解与实践。由于这门课程的效果还不错,每年均被评为网站“人气课程”,2020年作为20门精品课程之一推广。
因为中国传统学术历来讲究“文史哲不分家”,所以我从教育历史的角度,谈了“立人先立心”;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了“授鱼亦授渔”;从文学滋养的实践角度,谈了“人文就在呼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