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海大新闻

  • 首页  海大新闻
  • 李肇星来了,带着他的“李氏幽默”与“诗人情怀”

    作者:冯文波发布时间:2013-12-11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2013年12月10日,大雪节气刚过,青岛的天气已寒意袭人。但对于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来说,他们的心情却是火热的,因为海大人的老朋友——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来了,“有朋自远方来”自然高兴,况且王蒙先生还带来了新朋友呢。

    ■“文化部长”带来的“外交部长”

      此次造访海大的新朋友就是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说他是新朋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到访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大师生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让大家有机会一睹“诗人外交家”的风采。其实,大家对他又很熟悉,他曾是2003年—2007年国内媒体高频出现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着新闻界的神经,以至于大家都记住了这位其貌不扬的“外交明星”。

      李肇星来海大的消息早已在校园里蔓延开来,为了能一睹这“铁嘴外交官”的风采,兴致高昂的师生早早的就在会场外等候了。原本仅能容纳330人的图书馆第二会议室,硬是挤进了近千人,万人空巷的场面着实给活动的组织者出了一个大难题。以至于,学校党委书记于志刚都亲自上阵,引导学生入场。先是两个座位坐三个人,接着是桌子之间的通道里站满了人,最后只好让同学们围绕着主席台席地而坐。

      九点一刻,聘任仪式正式开始。在众人的掌声中,李肇星从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手里接过了顾问教授的聘书,并回敬了一个大幅度的握手动作。

      那一刻,李肇星这位地道的青岛人又成了海大人,言语间他那浓重的胶南口音令人亲切,就连先前称呼的“贵校”,也改成了“咱们学校”,台下的观众也成为“在座的各位校友”了。

    ■语言风趣幽默·表情丰富形象

      到访海大,李肇星不仅要接受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的聘任,还要作“中国梦·海洋梦”的演讲。演讲时,他在外交生涯中历练的睿智、诙谐的语言,再配上他特有的形象生动的表情给现场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李肇星说,梦想是政治的。在他看来个人的梦想会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于山东省胶南县大珠山脚下的王家村。4岁那年,日本侵略者败退青岛时的惊人场面,令他幼小的心灵萌生出“不要再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希望有太平稳定的生活”的梦想。

      1959年即将升大学的李肇星的命运又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影响。他回忆道:“1959年暮春的一天,山东胶南一中的领导颇为神秘地通知我,准备进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这对一个18岁的乡下孩子来说,真是喜从天降。我们那一代人是多么向往苏联!但留苏的事终于因中苏关系出了毛病而未能落实”。

      李肇星坦言,“走文学道路是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况且中学那会儿,他的几何成绩不是很理想。升大学的时候就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报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没想到北大以第二志愿录取了我。” 1964年秋,外交部到北大西语系挑人,李肇星和几位同学入选,从此步入了中国的外交界。

      在现场,李肇星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他都能恰当的发挥他的“李氏幽默”,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引来阵阵笑声与掌声。

      聘书颁发之后,由学生代表为其佩戴校徽。他却从兜里掏出一本《联合国宪章》,并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这位同学。说这是他送给中国海洋大学年轻校友的一点纪念。

      在学生献花环节,他干脆把自己签名用的笔送给了前来献花的女同学。并请她帮忙,把花转送给现场年龄最长的老师。

      讲到1959年受中苏关系恶化没能实现去苏联留学的梦想,他建议大家读一读王蒙写的《苏联祭》,并表示自己读了之后,联系起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经历,曾经有无限的感慨,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要起诉王蒙”。此语一出,引来阵阵笑声……

    ■李肇星讲故事

      李肇星30岁时开始在中国外交部崭露头角。此后,几乎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碰到了“艰难的外交时刻”。凭借机智和顽强,李肇星战胜困难,被各国朋友亲切地称为“斗鸡公”。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台上,他巧妙地把自己参与外交工作的真实经历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联系了起来,并以此启发广大青年学生。

      谈起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途径土耳其艰难回国的历程李肇星记忆犹新。1999年从乌克兰启程的“瓦良格”号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土耳其方面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它船只正常航行且可能损毁沿岸文物古迹”等为理由,拒绝“瓦良格”号通过。中国与土耳其从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经过艰苦卓绝的外交接触。中国承诺,将完全负担“瓦良格”号通过海峡的安全保险以及可能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并且将从中国派遣几艘大马力的拖船,协助拖行“瓦良格”号,以保证通过海峡的航行安全。中国开放对土耳其的旅游,争取每年有120万人次中国观光客到土耳其,可为土耳其创造20亿美元的外汇。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宽广的马尔马拉海。2日早晨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当天下午进入爱琴海,朝着中国的方向驶去。

      李肇星笑着说,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想到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和外交部的同事坚信一定能啃下这根“硬骨头”。

      2000年9月,“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补给舰组成编队出访美国和加拿大。当时担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的李肇星组织当地的华人前去欢迎,并陪同美国相关的专家学者登舰参观。当听到有美国人暗地里议论中国当时的海军装备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时,他黯然神伤。

      那一刻,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官李肇星更能体会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性。他说,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可以自豪,但不能骄傲”,更要悉心领悟。毕竟比我们强大的国家还有很多。

      有一次,李肇星在瑞士的日内瓦开会,会后休息时,他碰到一位卸任的瑞士高官,退休后自己开了一家手表厂,这位老朋友邀请李肇星去自己的手表厂参观。参观时,李肇星举起自己手上的表,请对方鉴别。没想到朋友哈哈大笑,说这个表100%的部件都是中国深圳生产的,瑞士公司只是负责组装并贴牌,获利却是深圳工厂的20倍。这再一次触及了李肇星的心,让他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社会价值。

      他以此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好好读书,不断创新,把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1965年,李肇星第一次出国去的是瑞士,下飞机时遇到的一件小事,至今让他感动。一位欧洲人的裤兜里掉出一片纸花,后面的一个瑞士人悄悄的捡起来放进了旁边的垃圾箱。李肇星说,回国后他就想学这个。当时在天安门、海淀区见到垃圾他都会捡。前几天他路过天安门的时候又想捡,可是太多了,捡不完……

      李肇星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谈不上美丽,更谈不上先进。我们国家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爱护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城市,这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美丽,更加强大。

    ■“铁嘴”外交官的真性情

      在外交场合面对强大的谈判对手时,李肇星从不退缩,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他会像“公鸡”一样与对手斗智斗勇。但是众人眼中的“铁嘴”外交官也有他柔情的一面。

      李肇星被称为“诗人外长”,因为他喜欢写诗,他的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更是家喻户晓。写诗的人情感往往是极其细腻的,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台上,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他的那份真性情。

      在现场,李肇星讲述了自己最后一次陪同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的场景, “老人家谈起来非常动情,他说,我这一辈子还有祖国统一这一件事没有做,怕是看不见那一天了……当翻译含泪把这句话译给外宾时,从事外交工作49年,我第一次在外宾面前流下了眼泪。”“一位老革命家,对祖国统一大业仍这么动情,不能不让人感动,这就要我们每时每刻都把祖国统一放在心上,发愤图强, 不断努力,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

      谈到这儿的时候,李肇星哽咽了,眼里含着泪水。李肇星说,祖国统一问题,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不管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多么雄厚,只要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中国梦就不能算真正的实现。

      在现场,听完了中国海大学校长助理陈锐宣读的李肇星简历后,他笑着说:我这辈子比较钟情三个“头衔”。一是在祖国和家乡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永远是一个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三就是今天海大授予我的“顾问教授”,当不成真正的教授,我只能当“顾问”教授了。

      言谈举止间,这位“铁嘴”外交官的悠悠故乡情,拳拳爱国心展露无遗。

    ■当代外交,不懂海洋很难做

      李肇星说:“我从小生活在海边,早晨一起床就能听见海的声音。我上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就建在海滩上,用木头撑起来,上面再搭上板子,涨潮的时候,我们床底下都流着海水,落潮的时候就是海泥,所以我对海的感情太深了。”

      正是怀着这份从小培养起来的对海洋的深厚感情,李肇星在近50年的外交工作中,特别重视“海洋外交”,联系当下的“海洋强国”建设,他更是有很多话要说。

      在现场,他遍数中国海,从渤海,到黄海,再到东海,终到南海。他说,在中国的20个邻国中,与中国有海水相邻的国家就有8个,目前只有渤海是完全没有争议的海域,其他海域还需要我们通过外交努力来解决。

      “海洋外交很重要,当代外交工作,不懂海洋很难做。” 李肇星说,中国如此广阔的海域,没有一滴水是多余的,祖国的每一滴水我们都要保护好,利用好。

      谈到东海钓鱼岛问题,他说,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有历史依据的。建议同学们读一读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出版的《顺风相送》这本书,里面记载了钓鱼岛的有关情况,且完全符合岛屿归属中国的条件:先发现,先命名,先管辖。

      李肇星指出,我们国家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要有梦想,更要有行动,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推荐给同学们的书

      李肇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在座的各位同学好好读书,热爱学习。

      1953年,李肇星小学毕业时,他的班主任赵建老师,送给他一本方志敏著的《可爱的中国》,老师则留存了李肇星的作文本以表纪念。赵老师勉励他说,要像列宁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李肇星回忆起60年前的情景,依然感伤:“在我心中,赵老师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老师。可惜她现在不在了。”

      李肇星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不是中国,中国人年均读书不到5本。在现场,他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几本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合国宪章》、王蒙的《中国天机》、鲁迅的短篇小说《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等。

      李肇星说,我们要走向世界,结交世界朋友,需要阅读一些能与我们平等相待的外国作家的书籍。他建议同学们读一读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因为他曾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他建议同学们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因为他是一个主持公道的人,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泰戈尔是第一个站起来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外国朋友;他建议同学们阅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因为他曾撰文表达对美国资本家剥削在美华工的不满;他建议同学们阅读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因为他曾谴责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强盗行为。

      李肇星说最后推荐的书还没有写出来,希望由王蒙先生来写,题目是《中国海大来了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可以像《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一样,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自己的人民,坚持自己的信仰。

      最后,李肇星借用泰戈尔《晨歌》里的诗句寄语海大学子:“你们青年人才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晨曦之后的阳光,祝大家永远阳光、快乐。”

    文/图:冯文波

    新闻链接:

    李肇星“中国梦·海洋梦”演讲视频

    文:冯文波
    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