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12年11月25日,由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挖掘与开发应用”成果鉴定会在青岛黄海饭店举行。鉴定会由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处调研员郝君良主持,来自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7名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陈冀胜院士任主任委员,徐洵院士、戚正武院士任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董双林教授、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管华诗院士等出席了会议。
该成果在管华诗院士领衔指导下,历经十几年的积累,围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逐步形成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特别是2004年以来,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围绕“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挖掘与开发应用”开展的相关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908”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在这些重大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以1部《中华海洋本草》专著(9卷,1400万字)为主要标志,首次对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筛选、分析和评价,确定了现有中国海洋药用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名录,探明了中国近海药用生物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对海洋药物领域的科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编,编纂出版了海洋药物领域首部大型志书《中华海洋本草》。全书记载了海洋药物613种,收录药用生物1479种,优选3100余方。
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王长云教授的汇报后,经过专家质询和项目组答疑,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特别是首次建立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评价的规范化技术和方法,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调查、评价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新发现海洋药用生物600余种,纠正历史记载的海洋药用生物种类200余种,构建了首个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标本库和数据库;《中华海洋本草》首次对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系统查考、挖掘和研究,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新发现的海洋药用资源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与分析,对传统海洋本草进行功能验证和机制阐释,为海洋中药和现代海洋药物的研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科学资料。该成果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原创性、前沿性、应用性和国际影响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杨俊杰处长、学校科技处及医药学院相关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
文:王长云 图: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