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金挂银披铜、参与志愿服务、义务清理浒苔、迎接奥运火炬,海大学子奥运史上竞风流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校2004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张娟娟为中国队赢得女子单人射箭项目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张娟娟还获得女子射箭比赛团体银牌,2004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姜林获男子射箭团体铜牌。另有李非、胡贤强、张鹏、宋夏群、于艳丽、于大伟、仲敏维7名健儿参加了49人级帆船赛、芬兰人级帆船赛、鹰铃级帆船赛、三级跳远、排球等奥运项目的角逐,海大学子在奥运赛场展风采。张娟娟日前被授予第19届“山东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海大学子在赛场内外积极参与各类奥运服务工作也赢得各方盛赞。学校组织5000余名学生参与奥运火炬传递,受到青岛奥组委的充分肯定。组织2000余名学生投入到清理浒苔攻坚战,以实际行动为奥帆赛做贡献。我校821名师生作为赛会志愿者、城市运行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为奥帆赛、残奥帆赛提供了高水平、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我校被评为青岛市服务奥帆赛、残奥帆赛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团委书记初建松获评全国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团干部。
二、把握时代脉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成才报国
2008年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校密切关注并以此为契机,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举办“辉煌的历程——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走进名企”参观考察、“革命胜地游”实践活动、“感动2008,撑起民族的脊梁”校园PPT演讲大赛、“2008,我们一起走过”知识竞赛、“见证瞩目成就,放飞青春梦想”主题征文比赛、“情系祖国、心系奥运”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理智爱国、成才报国”系列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和巨大成就,回顾总结学校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鼓舞青年学生爱国、爱校,成才报国。
三、我校大学生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
2008年11月,在四川大学举行的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由谭振、陈乐、张金玲、马蕾等组建的海通创业团队荣获全国金奖1项。该项目还获得山东省特等奖、另有两个项目获山东省一等奖。我校学生参加由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成绩突出,包揽了全国大学生组的前十名,14人获大学生组二等奖,20人获大学生组三等奖,刘富彬、朱玉玺同学分获“南极特别奖”和“北极特别奖”两个最高奖。我校学子还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3项,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3项,全国一等奖5项;获“金蝶杯”全国高校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精英赛总决赛团体一等奖1项;获第十三届FIRA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大赛冠军1项,季军1项,世界六强1项,世界九强1项;荣获山东省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CCTV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山东赛区决赛、“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东部地区决赛等赛事省级一等奖11项;还在以上赛事及首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中获三等奖以上奖项30余项。有52名学生、16个优秀集体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四、我校连续第二十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8年,学校向全国各地派出42支立项服务队,其中赴四川绵阳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服务队,是震后第一个到达盐亭的省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体现出我校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150余名学生参加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在青岛的奥帆赛电视转播全程工作、青岛市“机关锻炼营”、青岛啤酒节节庆服务活动。7000余名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就近就便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受教育、长才干的同时,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有35名个人和10支服务队获得省级表彰。
五、我校毕业生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毕业生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法政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07届毕业生李伟日前被评为首届“中国优秀大学生村官”。学校通过举办全国海洋类人才招聘会、青岛高校联合招聘会、行业系列招聘会等数百场校内外专场招聘会,进一步完善了以校园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通过朗途素质测评系统和职前教育网络课堂,聘任大学生就业指导顾问,开展“职业•风采•成功”和“金色前程”公务员讲座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为全校辅导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提升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截至9月1日,我校2008届4366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37%,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88.65%,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3.55%,高职生就业率达到80.98%。
六、国防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军训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荣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近年来,我校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的军训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2004年选拔少数军政素质好的国防生配合部队教官带训;2005年和2006年全面推行了国防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的军训模式;2007年和2008年,实现了国防生独立承担新生军训任务的跨跃。实践证明,新形势下国防生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的军训模式,是一条“双赢”的新举措。
七、资助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
针对我国接连发生雪灾、汶川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状况,学校对受灾地区生源学生进行了详细排查,先后为804名家庭受灾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路费补助等18.53万元;并对他们实施了特别资助政策,优先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63名学生免除学费26.5万元;受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补助比例达72%,补助标准年生均超过2000元。2008年学校全面实施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各类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五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为2113名学生续放国家助学贷款1058.74万元,为945名学生新申请贷款1600余万元;国家奖助学金和生活补助资助9691人次,金额达918.38万元,设立校内“四助”岗位1750个,为2000余名学生发放勤工助学金170余万元;为32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社会资助116.19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八、举办“研究生海洋发展论坛”,注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学校倡导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习,积极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今年我校共有28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6个不同领域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6人参加了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1人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研究生首次组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会成功举办了校内第一届“研究生海洋发展论坛”,系列专家讲座为研究生提供了了解学科前沿的机会,论坛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促进了跨院系研究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学术研究热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功开展“研究生品牌德育活动年”,形成了研究生法律文化节等多种类别、具有传承性的研究生品牌德育活动;通过举办研究生德育工作论坛,有效固化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九、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爱心社荣获 “山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队”称号
学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分级分类管理,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活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环境保护协会的“绿色奥运宣传实践”项目在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项目资助活动中获得一类立项资助(全国31个),也是山东省唯一获一类资助的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数独联盟社团在第一届中国大学生数独联盟大会上被推选为山东省唯一的常务理事会成员(全国9个),并将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独冠军赛,角逐第4届数独世界锦标赛的参赛名额。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爱心社第一时间组织“自救知识培训”,深入广大学生间宣讲;发起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的活动,在短短两天内便筹集捐款两万余元,为灾区重建送去了海大学子沉甸甸的爱心;成立“川音志愿服务队”,走进青岛各大医院灾区伤员身边,有效地解决了灾区伤员语言沟通上的不适,为伤员们营造了温馨的异地生活氛围。爱心社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联、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山东省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队”。
十、研究生支教工作再续“山海情深”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热情服务西藏和贵州服务地,第六届支教团贵州服务队队员王亚男代表德江县教育系统在“铜仁地区英语教学研讨会”讲授公开课引起强烈反响,丁莎莎辅导的学生在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初中组)初赛中取得全县第一,赵景代表支教团参加贵州团省委组织的“青春在基层闪光”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贵州大学等十所高校巡回报告时感动了无数青年学生;支教团还深入山区,走访贫困孩子的家、走访教学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助学工作,在学校的牵线和帮助下,支教团在西藏和贵州资助贫困学生180余名,资助金额3.38万元,捐助衣服、文具、体育器材价值约2.12万元;贵州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交通极其不便的偏远山村,义务为各村村民拍摄“全家福”。仅半年时间,我校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已资助144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2.88万元,贵州服务队队长牛晓在2008“平安中国”全国电视演讲大赛上,以《山海情深——来自大山深处的讲述》为题,讲述了我校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到贵州支教的经历与感悟,摘得大赛一等奖,感动、震撼了无数观众。
相关链接: